不支持Flash

源于诗歌并超越诗歌的感受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8/15 15:39   新浪文化

  青海新闻网讯 能找到刘宪平非常不容易,这位著名的翻译家,总是将自己的工作带到任何一个地方。这不,一下飞机,他就很快融入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安排与协调工作中,风尘仆仆、满脸疲惫的他,却抽出宝贵的时间欣然接受记者的采访,让人不由地心生敬意。

  “人类的感情是能够相通的,真正的艺术具有打动历史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们心灵的力量。关键在于要有人不断地研究和介绍。”作为一名翻译家,刘宪平翻译的大多是小说,接触的诗并不多。但在他接触的诗人中,昌耀给他留下了印象却是极为深刻的,这种深刻主要是因为诗人本人与其诗歌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他对记者说,读昌耀的诗,首先读出的是一种力度、深度和活力,然而接触他本人,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朴实、内向的人。我虽然不懂得诗,但他的诗仍然能让人看到他对生活的痛苦探索,以及他所表达的痛苦经历。有一种说法,认为诗歌是无法翻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不同的生活环境、迥异的思维、千差万别的视角和丰富细腻的感受下流淌出来的诗篇,如何能用另一种语言丝丝入扣地转达出来呢?因而,蹩脚和扭曲的译诗比比皆是。然而,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只要你认真地去体会,细心地去感受,用自己的心血去渗透,就会一步一步去接近那个永无止境的奇妙的仙境。当译者与作者相互熟知时,这种感觉尤甚。

  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尽管刘宪平翻译的诗歌不是很多,但他每翻译一首诗歌时,总是极力去体会和感悟诗人的心境与情怀,以其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心灵空间。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翻译的诗歌《秋》中去领悟一二:风和者阳光轻轻梳理李子树/从黎明起屋顶仿佛披上盐层/秋天提前到来,长长的犁沟/伸延于田野,那里有未做完的活计。

  刘宪平参加过“华沙之秋”马其顿斯特鲁加诗歌节,对于此次举办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翻译家刘宪平盛赞有加,在他看来,诗歌创作本身是非常需要诗歌交流,因为它能创造出一个文化品牌,不仅使青海的原生态文化得以向世人展示,而且也为促进中国诗歌与世界的交流拓展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者:王琼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