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文学奖影响力的式微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11/08 14:25   山西晚报

  10月28日,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鲁迅故里绍兴举行。但遗憾的是,与同在10月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相比,后者大小媒体争相报道,热闹得像一场盛宴,而前者则要清冷得多,只有不多的几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想,除了文学界和爱好文学的人关注外,恐怕没多少人知道中国有个鲁迅文学奖的存在,更不用说对它倾注关怀了。

  鲁迅文学奖这个以中国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也算得上是国内最权威的文学奖项之一了,为什么国内媒体却厚国外而薄本土?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乃至文化生态,其间的缘由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认为,鲁迅文学奖(还有茅盾文学奖)影响力的式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目前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真实处境。表面看起来,我们的文学和文化很热闹,很繁荣,各路作家和学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主义和流派大放异彩。以图书和报纸为例,1978年,我国出版图书仅1.45万种,报纸186种;到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23.39万种和1935种。但除了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外,真正关心文学、文化和思想的人恐怕寥寥无几了。不是有个说法,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吗?笔者是中文系毕业,曾经也是个文学爱好者,但很惭愧,已多年几乎不读小说,更不看诗和

散文了。

  大众对文学和文化的拒绝,不是他们没有需求。事实上,文化也是基本民生,密切关系着人民的福祉。如果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果腹之欲更强烈,那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满足人民的这种文化权益,是我们建设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此来说,假使我们要真正关心民生,就不仅要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给他们生产和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有人把当今文学和文化的衰败,归结于商业精神侵袭了作家和学者的创作。对此,我是表示怀疑的。如果有这方面的因素,也是极少部分。美国的商业不可谓不发达,但我们看到,按照工业流水线打造出来的好莱坞大片不仅行销全球,而且成为传播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反观我们的所谓主旋律影片,受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除了个别作品,能够赢得市场和人们喝彩的几近于无。个中原因,我认为恰恰在于计划体制与市场方式的矛盾,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对称、不平衡。

  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它的影响力上。纵使我们经济高速发展,但如果文化的影响力跟不上,我们也只是一个跛足的巨人,最后在全球的竞争中,有可能落下风的。因为经济的

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由文化的竞争力决定的。从大处看,每种经济制度都需要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当一种文化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经济制度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人们在维护这种经济制度时就会不遗余力。相反,如果一种经济制度在人们的文化评价中失去了合理性,这种制度早晚会被抛弃。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得益于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的传播。我们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同样需要文化价值观的支持。而目前的文化态势是无法支撑这一体制的,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与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相比,很不相称。

  由此来看鲁迅文学奖的受冷落,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的问题,而反映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大问题。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辐射和影响力,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大课题,需要我们好好研究。(作者邓聿文,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