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文化与财富

http://cul.sina.com.cn 2006/06/17 10:58   今晚报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术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这是清代文人王永彬《围炉夜话》留下的一曲中国文化人的绝唱。能不能这么说,这番话既是他个人的声音,又是他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孤傲精神的一种概括。

  纵观有着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中国,自从有了“财富”这个字眼以来,财富常常是与“无学”“无耻”“无术”“无德”等贬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近读商务印书馆上个世
纪30年代《中国商业史》序文中一语中的的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人大都轻商。”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惯性思维,是很难在一朝一夕有所改观的。笔者亦为一文化人,但却常常产生如是的疑问:如果没有财富,那些古代的名人雅士,如何穿衣吃饭,用什么来购买笔、纸、墨、砚,又是如何将那些诗、词、歌、赋装订成册,流传于世?

  记得,在历史新时期开始之际,

文化人在反思历史时,有记者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被贬为贱民,流放于社会最最底层时(指监狱),你还有没有创作欲求?”

  我说:“有时有,有时无。”

  他问:“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无?”

  我答:“吃饱肚子的时候有,饥肠辘辘的时候无。”

  道理十分简单,在上个世纪大饥饿的60年代,在劳改队我用破锅煮过菜根,用以充饥挡饿;那时连生存下去都是问题了,如何再迸发创作欲求?我联想到无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抑或是罗贯中、曹雪芹……他们是在填饱肚子之后,才发挥出他们的文学天赋和艺术潜能的———如果他们不具有填饱肚子的金钱,何以买得起纸、笔、砚、墨,他们的文字何以会流传千古?财富二字的本身并不无耻无德,对文化人来说,没了它就没了赖以生存的根。难道不是吗?

  鲁迅当年虽然遭受

国民党迫害,但是千字折合六袋面粉的稿费收入,他还是不乏温饱的。我一生挚友———英年早逝的刘绍棠,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为几句文化与财富的实话,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他说:“如果我们能有三万元,就能心安地写
长篇小说
了。”结果,人家说他是提倡拜金主义,在报上批来斗去,后来演绎成典型的右派言论之一。其实刘绍棠涉及到的,正是文化与财富依存的本源关系,我们的文学史上“贫贱不能移志”的文人是有的,如晋代陶渊明诗翁自摘乌纱、到桃花源去喝自酿自滤的美酒去了;明初放牛娃出身的画家王冕,拒朱元璋进朝为仕的圣谕。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他们都是有饭吃有衣穿有炕睡的人,还没有哪个是身为乞丐,而又写出来传世佳书的文化人———文化与财富是连体婴儿,如果没有穿衣吃饭的底线保证,怕是多有天才也会无所作为。

  因而,笔者觉得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的哲理,无疑是中国千古文人的筋骨写照;但是吃、喝、拉、撒、睡是人类生存的起点,如果没有了这个生存底线,一切都会变为镜中之月水中之花。所以笔者在赞美《围炉夜话》文字中蕴含着中国文人血脉的同时,也对《中国商业史》对文人轻商的结论,表示认同。近日电视台播出《乔家大院》,晋商乔致庸这一人物的事,就是矫正文化人轻商的一剂良药。财富本身不是罪恶,无止境的贪欲和巧取豪夺的不义之财,才是人间恶行。这该是文化人面对今天生活的辩证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