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肝胆篇:文化遗产的壳与核

http://cul.sina.com.cn 2006/06/17 10:58   今晚报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的首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在什么古遗址、老建筑和仿古街上,肯定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由此不禁生出杞人之忧来,文化遗产别鼓捣成“壳文化”吧。

  物体差不多分为核部分和壳部分,文化遗产更有核和壳的区分。举个例子,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山东聊城海源阁,在上世纪30年代内中藏书已散佚罄尽,这个海源阁仅是一
个屋舍空壳了。藏书楼的“核”是书籍,藏书楼是“壳”。再大而化小论一下,比如某古籍,为了保护它当初有一个书匣,如果现在仅有书没了匣,或光有匣而无有书,都不完整。然而二者相较孰为重呢?那当然核的价值重于壳的价值。

  我们似乎更注重这“壳”。

  为了显示这个文化壳,留心一下大款

豪宅房间书柜里放的书,一色的精装书怕只是一个壳子;在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筑,里面摆放的展品文不对题不说,那错误百出别字连篇的展牌让人不忍卒睹。让人想到,本应是一只威风凛然的老虎,现只是一张枯干褪色的虎皮,这种空壳能叫老虎么?

  文化遗产“文化”是魂,承载文化的形式是壳。尤其近些年,不仅善于作伪更长于仿造,世界名牌下企业敢冒知识产权之大不韪去作假。至于那些被拆被毁的古建筑,用现代的水泥塑料

瓷砖再建,名曰仿古。一旦连“壳子”都是新仿的赝品时,那“魂”上哪找去?只能让文化人看得“魂飞魄散”。

  文化遗产不是某建筑的壳子,也不是一种食品的代名词,文化遗产恰如鸡子、有壳不能叫“蛋”,只有有蛋清、蛋黄外加蛋壳才是完整的。可惜的是,我们太爱在蛋壳上作文章了,而且爱用现代的、时尚的理念“画”蛋壳,谁管这只蛋是“泻黄”了还是“流清”了。更何况有的连“壳”都是新仿的呢。

  文化遗产不应是壳文化,把目光从“壳”延伸到“核”,这是必需的。像目前将重要

传统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这是向文化遗产的内核着实的推进。相信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君不见,在今年5月2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坚持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建言:“现在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无异于破坏,我们不希望看到所谓的‘保护’就是‘重建’,因为中国的文化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遗产不是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的公产。如今在这个领域中出现一个新词:守望。不是观望不是瞭望是守望,守即是守护看守之义,炎黄子孙守望自己的文化遗产,是责任是义务,是义不容辞是责无旁贷。倘有一天,文化遗产的“核”散失殆尽了,光剩下一个空空如也的“壳”,乃至这个壳都像外国人感叹的“china,拆了”。无颜见列祖列宗不说,对后代子孙也无法交代呀。

  留住文化遗产的壳,更需留住它的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