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诗歌为什么不景气

http://cul.sina.com.cn 2006/06/17 10:58   今晚报

  近些年来,各种诗集出版得不少,却多是自费;诗刊诗报纷纷扬扬,印数大都很低;诗歌活动经常组织,多在圈内进行。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中国诗坛出现了表面上似乎繁荣、实质上很不景气的特异现象,诗歌跌入了近百年来未曾有过的低谷,而且每况愈下,看不出有什么转机。这种状况,许多头脑冷静的人(包括诗人和诗评家)都承认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硬是咬着牙习惯地坚持高呼“形势大好”,于事无补,于诗也无补。

  当前诗歌的境遇,虽然令人十分不快,甚至令人焦虑和痛心,但它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任何人也奈何不得。每一种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诗歌不景气,根源在哪里?我想,至少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诗歌方面。现在的诗歌沦落到这种地步,而且我行我素,绝不改悔,是自取其辱。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文章都反复指出过了。总体上讲就是:内容脱离现实,疏远人民,题材卑琐,情趣低微;形式已经丧失,完全丢弃了汉语传统的音乐性,背离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极端的

散文化,无视群众对于诗歌特征的认同。

  诗人方面。诗是诗人写的,诗人对于诗歌现状要负主要责任。不少诗人心中没有广大读者,只在小圈子里自我陶醉,相互吹捧。叫象牙塔也罢,叫贵族化也罢,叫个人化也好,叫后现代也好,反正不屑于与普通老百姓进行心灵的沟通。为什么会这样了呢?不用百思,可得其解。不少诗人之所以要刻意挑战社会,藐视传统,惩罚过去,有的是出于情绪的、心理的原因,有的是属于人生观、美学观的反映,有的是由于学养与经历的不足。不过有几点可能是共同的:第一,想远离政治。由于过去的几十年中,太强调诗歌为狭隘的、具体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错误荒谬的政治服务,诗人们付出并浪费了太多的热情和真诚。不少诗人在总结经验教训、与过去的做法决裂的同时,难免矫枉过正,疏远了不该疏远的社会和人民。第二,想告别直白。过去由于把诗歌看作简单的政治宣传品,必然强调政治标准第一,必然不顾诗的艺术性而使之味同嚼蜡、一览无余。不少诗人在回归诗的本质的同时,迅速向另一个极端推进,越过含蓄而朦胧,又越过朦胧而令人不懂。第三,想突出个性。过去的诗人总是被要求用共性的语言写共性的题材,大家只能用一个声音歌唱,视个性为不谐和甚至是不祥和的杂音。诗人们在争得个性的同时,把个性化和个人化混淆了,把属于美学范畴的个性问题,变成了属于题材范畴的个人问题了,势必表现为抒情对象的极端个人主义。第四,想创新形式。诗人们尤其是青年诗人,不愿使用已经用过的形式,但又缺乏在熟悉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能力;想宣泄自己的感情,但又不愿受任何形式的约束;想玩儿诗歌,但又不肯学习诗歌的游戏规则。于是随心所欲地自立门户,所谓“一首诗一个形式”,结果是弄得新诗没有了形式。上述四点情况说明,从合理的起点出发,却走上了不可取的道路。这大概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常有的曲折吧。

  读者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人民曾经错过了进行经济建设的机遇,耽误了提高生活水平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补偿性追求的能量,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精神与物质的天平,必然发生同过去几十年完全相反的倾斜。精神的东西不再受到尊重,道德的规范迅速乱了标准,文化的需求成了娱乐的快餐,受教育只为获取就业的证书,人们都忙于尽快地摆脱贫困,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自身的条件、也觉得没有必要去欣赏高雅,去青睐文学。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社会阶段。何况,假大空诗歌败坏胃口于前,看不懂的诗歌又败坏胃口于后,人们对诗歌不屑一顾,诗歌的神圣遭到冷落和嘲笑,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能怪他们,要怪只能怪历史。

  社会方面。存在决定意识,每个社会都有它的主调。《乐记》上说:“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大致是对的。现在,我们正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诗歌唱的是“治世之音”,是“安”主调和“乐”的情怀。这也是导致缺乏大气磅礴的惊世力作的原因。同时,创作上的禁区还没有完全突破,有些敏感题材还不好涉及,则是遗留至今另一种的原因。

  “新诗不景气,旧体诗又兴盛起来了。”这种说法是一种带有偏爱的乐观,其实是一部分离退休干部的闲情逸致和一部分有古典情结的人的不期而遇,至今还在“今声今韵”与“平水韵”的问题上讨论不休。总体上说,还是一群“王谢堂前燕”飞在了旧体诗词爱好者的屋檐下,并没有能够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繁荣中国的诗歌,走回头路绝不是出路。

  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批评什么,提倡什么,但是改变诗歌现状,任何个人、任何方面、任何举措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昨日的风雨,造成了今天的泥泞,要洗刷需要时间。只有时间会改变一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