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文化•悖论

http://cul.sina.com.cn 2006/06/18 09:57   今晚报

  号称“峰三千、水八百”的张家界,山川秀色极富个性魅力。可以说,任谁身临其境,都会目眩神摇,惊叹大自然天工开物,鬼斧神工。说“身在画中游”,绝无半点夸张,我就是把它当做一幅幅硕大无朋的泼墨山水画来观赏的。

  听了游客对此间自然景观的交口称赞,东道主自是高兴,但心间眉上,常常浮起一种歉然之感。这次,他们就实事求是地告诉我:“毕竟我们这里人文景观太少,显得文化氛
围淡薄一些。”话语不多,却透露出张家界人可贵的清醒与谦逊。

  诚然,文化,作为社会的遗产,个体心理在历史银幕上的映像,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一般风景名胜区,总是历代文化积淀深厚,骚人、名士留下许多屐痕、墨痕的所在。灿烂的华夏文明几乎为每一处名山胜境都注了册,打上了深深的人文烙印。因之,我们在赏鉴自然风物时,实际上也是在读诗读史,从一个个景点走入历史的沧桑。

  而张家界恰恰缺少这一点。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写下了《水经注》,可惜,他没有到过这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走的地方更多,却唯独漏掉了张家界。古代许多寄兴林泉、钟情山水的诗人,如谢灵运、李白、王维、孟浩然、陆游等,都和此地缘悭一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往者已矣,但来者可追。今天,张家界的朋友正在做有效的补偿工作。比如,他们在著名景点黄狮寨的最高处,修了一个六奇阁,凭栏远眺,可以纵览山、水、云、石、动物、植物之奇观,并请著名学者羊春秋教授撰联:“名动全球,到此真堪三击节;势拔五岳,归来不用再看山。隽景佳联,交相辉映。

  “但肯寻诗便有诗”,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很欣赏他们的这番话:“在几千年的秦风汉雨中,我们的祖先错过了太阳,今天,我们再不要错过月亮与星辰。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张家界的山水文化推上一个新的层次。”

  是的,同一切资源一样,文化资源颇有待于开发。我从他们提供的资料中,得知这里有张良墓,据道光三年修纂的县志记载,张良得黄石公授书后,从赤松子游,殁后归葬于此。听说,张家界的得名即与此有关。据我所知,陕西留坝县有祭祀张良的留侯祠,门旁竖有“留侯辟谷处”的石碑,里面还有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这也同样是传说。似可两说并存,因为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硬要去对它辨个虚实真伪。

  张家界还流传着当年

秦始皇驱山填海,把赶山鞭留在这里,化为金鞭岩的
神话
。此外,还有惟妙惟肖、石相天成的“儒士藏书”、“天书宝匣”等景观,都引起了四方游客的浓厚兴趣。

  一时,我也发思古之幽情,即兴为上述几个景观题写了三首七绝,其中一首:“秦火虽严却也疏,深山犹自有天书。当时若果张良见,肯向桥头纳履无?”

  这是引用汉初名臣张良的故事。张良少时,曾在桥上为黄石公纳履,黄遂授以天书,说“读此则为帝王师”。后来,张良果然辅佐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这里说,尽管经过一番“秦火”,深山里也还藏有天书。如果张良当时得以见到,那他就不必卑躬屈节地给黄石老人拾鞋纳履了吧?

  我觉得,饱蘸历史的浓墨,在现实风景线的画布上着意点染与挥洒,使自然景观烙上强烈的社会、人文印迹,可以把游观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有助于他们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现实风物、自然景观的鉴赏力和审美感。

  当然,我也认为,即使没有任何社会人文景观,张家界也仍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那种原生状态、荒情野趣,未经人工雕饰的自然天籁,同样是美的极致,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宁馨儿”(朱光潜语)。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如何珍惜它,保护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天造地设的美的净土——这世间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道理很简单,自然创造是一次性的,既没有副本,也不能复制。而且,自然美是易碎品,一旦毁坏了就万难补偿。而审美又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没有人的欣赏,任何自然美都无从谈起。于是,就产生出一个悖论:发现了自然美,有时却意味着同它告别:欣赏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为的践踏。就这个意义来说,张家界开发得晚,未尝不是它的幸运。

  在我的印象中,张家界是前所见到的管理得最好的风景区。可是,以后会怎么样呢?对此,我也表示了忧虑与担心。因为在其他很多地方,下述情况确实存在:人们向往于“诗意地居住”,但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并不那么“诗意”,“居住”的结果竟与初始的愿望相左。许多风景区都曾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一经住进,很快就变成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了。

  临歧握别时,主人嘱咐我们放心,说:“为保护好张家界的生态环境,我们已经作了生命的承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