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夏挽群 守望民间文化

http://cul.sina.com.cn 2006/06/22 11:16   太原晚报
2004年8月,一个特殊的捐赠仪式在北京举行。两名日本友人将他们珍存的1000多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木版年画,无偿捐赠给中方 ,从而填补了我国木版年画研究的历史空白。   当年11月,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从许昌禹州传遍世界:失传一千余年的钧瓷柴烧及制作工艺得到恢复,烧出的钧瓷和北宋时期的钧瓷骨感、质感高度吻合。   这两件事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民协副主席夏挽群。   今年3月中旬,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新
浪网联合发起“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人物评选活动,并设立“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我国共有11个候选人入围。最后,夏挽群荣获“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特别奖”。   ●倾心   眷恋来自年少时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少年时期,夏挽群在豫西南一个名叫唐河的小县城度过的日子,至今仍时时萦回在他的脑际: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四合院、会讲故事的雕花砖和木窗棂、外公中药柜上楷书的民谚、街角小店一排排锡壶里滚沸的黄酒、春节庙会上那令人心旌震荡的狂欢……   这种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眷恋和挚爱,仿佛是民族的图腾烙印在他的心灵上,仿佛是民间的灵性融化在他的血液里。夏挽群有一种意念、一种冲动:无论“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如何铺天盖地,我们都没有理由让祖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就此断裂;我们没有权力在一夜之间把民族千百年的记忆一下子抹掉,因为这涉及华夏文化的绵延赓续、民族文化共识基础的代代营建、未来文化的伟大再造、中国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话语权的维护……   夏挽群上山下乡,在全省各地穿梭。他不但主持编纂了记录河南民间文化的系列丛书,还举办了系列汇演和展出,发动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诚心   促成日本友人归还千张木版年画   “如果不是老夏细心,我国木版年画的研究,将是不完整的。”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感慨地说。   2003年,日本一个民间艺术考察团到河南考察。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夏挽群,带领考察团成员,深入开封的很多地方,调查木版年画的历史、现状。经过几天的奔波,考察团返回郑州,在河南省文学院召开了中日民间文化座谈会。“我们日本东京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中国木版年画,其中包括开封朱仙镇的。”日本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通田直人的发言,引起了夏挽群的极大兴趣。   在这次会议上,夏挽群专门找到通田直人向他了解有关木版年画的情况。就是这么不经意的一问,让夏挽群惊喜地了解到,这两名日本人还收藏了1000多张我国各个时期的木版年画。   “我很震惊,很惭愧。”夏挽群说,当时,他正准备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一书,苦于缺少相关资料。于是,他就向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提出了到日本搜集资料的想法,冯骥才十分支持。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的日本友人决定将这1000多张木版年画无偿捐献给中国。   ●耐心   恢复钧瓷失传千年的柴烧工艺   3个月后,夏挽群恢复钧瓷传统工艺的事件又一次震惊了国人。   北宋时期,钧瓷是御用产品,就连烧制钧瓷的窑炉,都是皇家派人管理。然而,1000年后的今天,竟然出现了“千家窑炉,万户冒烟”的景象,市场上的钧瓷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几十块钱甚至10块钱都能买件钧瓷。用夏挽群的话说,这叫“紧步唐三彩后尘,自毁品牌”。2003年年初,夏挽群发出了“恢复传统烧制技术”的呼声,并找到了禹州的钧瓷制作高手任星航,建议他恢复传统的柴烧技术。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宋代双乳状柴烧窑炉及传统制作工艺的恢复工程。几经周折,2004年11月,第一批成品出炉。   http://www.tynews.com.cn/news_center/2006-06/11/content_2190131.htm   为此,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组专程赶来,对这些成品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这些成品和故宫现藏的北宋钧瓷竟然高度相似,骨感、质感高度吻合,而且为我国陶瓷界长期争论的诸多学术疑点画上了句号。   ●恒心   不遗余力促进河南民间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民间 文化再不保护,就会丢掉我们的民族记忆。”多年来,夏挽群主持河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在全省进行拉网式普查收集到一亿多文字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中国谚语集成·河南卷》,在全国“三套集成”工作中处于先进行列。   从1998年到2005年,他所主持的河南省民协,先后组织了6届“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并多次出国展览;2003年至2005年先后举办了两届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河南省民间艺术节”,还组织了“河南省端午节庆典”、“河南省濒危戏曲汇演”、“中原文化庙会”等大量活动。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说,夏挽群所做的这一切,对我省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人应该感谢他。   在河南省文联办公大楼,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夏挽群的“三个基本”:基本上每天早7点准时到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休息过双休日;基本上没有休过节假日。   ●决心   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民间文化保护   “很多年轻人都认为,保护民间文化,是白费工夫瞎出力。你怎么认为?”面对记者的提问,夏挽群显得异常激动:如果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可以割裂,那么,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恐怕早就不存在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搞虚无主义。   夏挽群坦陈,他和女儿之间有代沟。有一次,他的女儿看到他整理木版年画,就说:“抢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该消亡的东西就得消亡,这是自然规律。”像这样的情形,经常在夏挽群家里发生。   “失去了传统,等于失去了文化。”夏挽群说,很多时候,他选择了默默无闻,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后人终究会明白。   如今,夏挽群正致力于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河南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申报、命名”、“《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的编纂”、“河南十大民俗经典的调查与命名”、“河南民居民间建筑普查”、“河南老字号普查”等五项专项工作在河南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夏挽群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问及今后的打算,他说:“我不会离开这个领域,这一辈子,都从事这个事业,直到生命的尽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