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王士媛:拒绝领奖的“民间文化守望者”

http://cul.sina.com.cn 2006/06/22 11:17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杨宁舒

  日前,由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中国民协共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为默默守护民间精神家园的奉献者颁奖。评选活动自3月在网上投票以来,反响强烈,后经网上投票及专家评委会评议,我省文联退休干部王士媛等5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夏挽群获“特别奖”。

  作为东三省惟一获奖者,也是惟一一名女性候选人,王士媛的得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荣誉面前,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去北京领奖,只给冯骥才发了一封信。对于媒体采访,也不接受。这究竟是为什么?日前,记者将电话打到了老人的家。

  “荣誉不是我的,是大家的”

  电话里,老人的声音慈祥而亲切:“守望者的颁奖仪式我在网上看到了,很高兴这些长期坚守在田野第一线,为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事业默默劳作的民间义士能获奖。至于我,实打实地说,我认为这是分内的工作,换了别人到这个岗位,也会这样做,否则就对不起那些信任我的民间艺术家。”

  老人在给冯骥才的信中写道:“荣誉绝不是我个人的,我至今铭记着当年曾共同为民间文化事业而默默耕耘的那些民间歌手、故事家、翻译家、评论家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永远离去了,我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他们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我还想特别代表基层的民间文

化工作者,对冯骥才先生和中国民协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而大声疾呼的创举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为抢救民间遗产付出多少都值得

  虽然老人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也很少谈及自己,但是谈起自己为之毕生奋斗的北方民间文学,却兴致极高:“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园地里常开不败的花朵。作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她集中了各民族群众的感情和智慧,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如诗、词、曲、小说、戏剧等,几乎都来自或借鉴于民间文学。中国众多的文学巨匠和杰出的艺术家,无不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并得益于她的滋养。我由衷地喜欢民间文学,她有着朴素的艺术风格和亲和力,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她大多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民间文学里,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建立和谐社会的深刻渊源与热爱和平的良好夙愿。我想,这也是人民大众喜爱民间文学的原因。”

  老人回忆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出版部门工作时开始接触民间文学,到七十年代后专职从事黑龙江省民间文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来我为她喜、为她忧,为她的丰富多彩而神往,为她似乎在渐行渐远而焦虑。我深切感到,为她的弥足珍贵,为她的传承后世,献出多少生命的时光也不足惜,做出多少艰苦的努力也不足道。”

  低调的民间文化保护“领军人”

  在关于“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专题网页上,记者找到了王士媛事迹的简介———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编辑出版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小说、

散文、文艺理论及苏联诗歌、剧本等图书30余种。80年代后,组织抢救民间文学遗产工作,编辑、出版了31本,约700余万字的民间文学图书和资料集,获国家级、省级多种重要奖项,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她以自己的勤奋和无私奉献,成为黑龙江省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的“领军人物”,历任省民协秘书长、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黑龙江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等职。

  老人说,我这个已离休多年的“闲人”能获得“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的褒奖,深感荣幸和欣慰。我今年已经75岁了,由于身体原因,我不能亲往北京参加颁奖大会,非常遗憾。因此特意写信给冯骥才先生,表示歉意。我愿在有生之年同新一代的朋友们一起,为保护和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而继续努力。

  说是身体不好,不能去领奖,其实这背后,是老人一向低调、不爱名利的为人处世原则。在赞扬和荣誉面前,人们常听到她发自内心的坦言:“抢救遗产是历史给我的任务,我不赶紧做,就是失职,就是罪过,会受到谴责。”原中国民协主席、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评价她时说:“中国各省市如果多几位像她这样的园丁,我们的事业就更出色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