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也谈诗歌不景气

http://cul.sina.com.cn 2006/06/29 09:37   今晚报

  读了高平先生在《今晚报》副刊上发表的《诗歌为什么不景气》一文,高先生把诗歌的不景气归咎于内容脱离现实、形式背弃传统;诗人创作个人化、肆意化;读者文化需求趋向低俗以及时代的制约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笔者认为,诗歌是人类农耕社会的文明产物。诗歌艺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经历了唐代的鼎盛期之后,由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相继出现,诗歌虽然
逐渐失去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但宋、元、明、清的诗歌,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暴曾经给传统诗歌造成很大的冲击,胡适、郭沫若等人倡导的白话诗运动,却让中国诗歌最终完成了由格律诗向自由诗的历史性转变。在新中国的文坛上,诗歌依然被捧为骄子。虽然对古典诗词有着深厚修养的毛泽东曾对新诗大泼冷水,断言:“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不过,新诗似乎并未受其影响,诗歌创作依然繁荣,诗人也依然享誉文坛。

  然而,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诗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歌走到了这一步?其实,只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冷静地审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就不难发现,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诗歌,如今已经失去了适合于它的自然经济土壤,又因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很难为现代媒体包装和利用,在以经济效益为取舍的文化市场上,诗歌的不景气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歌走到今天这一步,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大可不必为此“焦虑和痛心”。

  “城中桃李愁风面,春在溪头荠菜花”。属于诗歌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对于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中国诗歌的未来,我们是用不着担心的。有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诗歌艺术,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中。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乃至人们的情感交流中,诗歌艺术将永远绽放着绚丽的花朵,并发挥着商业文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