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了,雨来了”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6/29 09:37 今晚报 | ||
儿歌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很早就有。载入史籍的,如:《左传》、《战国策》、《史记》、《晋书》、《魏书》等书随处可见。古代人常以为儿歌之中有神秘的意义。甚至用以预测未来。当然,更多的是用于教儿童学说话,做游戏,习人事。《颜氏家训·教子》条有“教子婴孩”说明了当时已经懂得了用儿歌进行启蒙教育。 尤其是清代人重视儿歌,专门编辑儿歌印行,如《天籁集》、《广天籁集》、《北 儿歌的内容虽然多是浅易的,口传的,这是儿歌讹传多的主要原因。因此,收集记录儿歌是一件不易的工作,有的儿歌由于长期流传,原意已丢失,字音也改变了,要说出准确的音字相当困难。北京儿歌有一首“风来啦,雨来啦,老和尚背了鼓来啦!”几乎家喻户晓。1896年一位意大利学者编的书记录了这首儿歌如上。后来,民俗学者常惠认为,意国的这位学者过于想当然了:他以为儿歌说的是下雨的情景。俗话说“风是雨的头,屁是屎的头”,风雨的同时还有如鼓的雷声。可是,“老和尚背了鼓来啦”,是谁把鼓打响的?总觉得解读未能圆通。原来古书《帝乡景物略》中有“凡岁时不雨……初雨,小儿群喜。”歌曰:“风来了,雨来了,禾场背了谷来了。”风雨一来,自然应该赶快把场上的谷背回来,不然岂不浇湿了!但是,讹传的文本也不能不算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常惠先生说,这表明一首儿歌已经变成一首“母歌”(母亲拍儿睡眠时唱的歌)了。说有狼、虎之类要来,吓唬一下孩子,目的是让孩子安定睡觉。 《帝乡景物略》的文本就一定是定本吗?或者说,常惠先生的意见就是定论吗? 我又见过一种说法。清人袁景澜编《吴郡岁华纪丽》卷六有“黄昏阵”记录了民间祷雨习俗:“人家以瓶插柳枝挂门旁,小儿塑泥龙,张纸旗,出松花会,群歌曰:‘青龙头,白龙尾,小儿求雨天欢喜。’初雨,小儿群喜而歌曰:‘风来了,雨来了,禾场筑平谷来了。’久雨,则剪纸为女形,持笤帚竿悬檐际,名扫晴娘,以祈晴。”这是说的另一种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即以那首儿歌而论,“禾场筑平谷来了”,是说要将打谷场修筑得平平坦坦,等待着新粮上场。那种生活气息,也很可爱。 现在,我还疑心,有以下的可能: “谁来了?我来了。 禾场背了谷来了。” “娘来了?我来了。 ……”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唱这首歌谣时,下面还有几句:“狼抱柴,虎烧火,小猫炕上贴饽饽”等等。说不定应该是“娘抱柴,儿烧火,小妹灶上贴饽饽”、或者就是“郎抱柴,女烧火……” 讹传,其实也是一种随意的创作。失了原本,得了一种奇异的童话般的歌谣,也并不坏。这些问题,思来想去,颇有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