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十年整理,百年收藏 敦煌国宝级遗书出版回击糟粕说

http://cul.sina.com.cn 2006/07/09 04:40   北京娱乐信报

  1900年6月22日,数万件5至11世纪的古代文献惊现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100多年过去,如今,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6000号敦煌遗书,总长度达一万多米,约占世界敦煌遗书总量的三分之一,长度为世界第一位。但是作为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中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敦煌遗书,一直都深藏库房,即使专家学者,没有完备手续也难得一见。

  上周,首批30册通过缩微翻拍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正式出版,在公众面前揭开千年面纱,同时也解决了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今后,全部敦煌遗书还将被上传至国际互联网,通过点击国图网站,全世界关心敦煌遗书的人们都可以看到自己所需的某一敦煌遗书扫描版。

  

  正式出版的敦煌遗书

  【整理】

  耗时十年 笔记千万

  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主任张志清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代国图人就开始着手整理、编纂敦煌遗书,中间因为战乱等原因几经停顿。到1990年,在当时老馆长任继愈先生的学生、敦煌学专家方广昌先生的带领下又开始进行遗书的整理工作,对每号遗书的年代、长度、宽度等物理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写下1000万字的提要。这一过程整整持续了10年,完成了4000多卷及3000号残片的整理工作,全部遗书的编目工作已经完成。可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出版工作没有马上跟进。

  【收藏】

  建库中库 装楠木盒

  据了解,受条件限制,这些珍贵的敦煌遗书曾常年挤压在数十个木箱中,很不利于保护和管理。1988年,敦煌遗书搬迁至新馆,敦煌库面积比过去稍宽,然而挤压问题一直没能根本解决。直到2004年6月22日,敦煌遗书在离开藏经洞整整104年后,终于“住进”投资350万元,恒温恒湿、带空气过滤的敦煌遗书特藏库。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告诉记者,2002年,财政部有关领导了解到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收藏条件后,拨专款在善本书库中辟专门场地,建立库中库。并且给每号遗书打造一个单独楠木书盒,配以樟木衬底。木盒的粘合剂也没有使用化学制剂,而改用动物胶,而且木盒在适宜遗书放置的温湿度环境中一年,没发生翘曲、开裂的才进行使用。有超大或超小的经卷则量身定制专门木盒。1万多个木盒则整齐码放在144个楠木书柜中。耗时两年,这项文物保护工程竣工,完全解决了敦煌遗书的安置问题。

  【修复】

  修补留痕 肉眼可辨

  由于敦煌遗书是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古抄本及印本,年代悠远,大多存在破损现象,展阅一次,就会掉下碎渣。有的是在古代已经被过度使用,破碎处有古人修补,但是这些“补丁”常常胡乱裱糊在卷子上,严重影响文献释读和收藏;有的卷子纸质老化,或脆硬,或糟朽,处于完全不能阅读的地步;有的卷子被泥土油污污染严重。

  张志清介绍,国图在修复工作中严格贯彻“修旧如旧”和“可逆性”原则,目前已经完成5000多米经卷的修复工作,剩余经卷的修复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与国际上一些国家采取的给整个古籍善本涂上一层防护液不同,我们的修复是被动性的,即哪儿坏修哪儿。”张主任说,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涂保护剂的方法并不成功,造成了纸张变硬板结,卷收次数多了,就有些地方产生断裂,不利于长期保存。而国图的修复人员则是用很窄的小纸条糊住裂纹、补上被虫吃鼠咬的洞、用小镊子把粘在一起的字一点点拨开。

  修补所用的纸采用和原有经卷材质近似的麻纸,颜色也经过作旧处理,但是并不追求修复后看不出一点修补痕迹的效果,而是要与原件保留一些颜色差别。“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研究者分辨出哪里修补过,如果将来发现新的残片,较容易找到它应该在的位置。另外今后出现更科学的修补技术,也可把现在修补过的地方还原,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重新修复。”张志清解释道。

  

  专家鉴赏刚刚出版的敦煌遗书

  【出版】

  缩微翻拍 电脑调色

  到2004年,有了国家资金支持,敦煌遗书的出版工作再次启动。古籍善本部抽出五分之一的人力进行此项工作。从遗书出库,再拿到缩微拍摄室,最后送回库房,为保证安全,整个过程至少有3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场。张志清告诉记者,整个工作程序有严格要求,接触经卷必须戴手套、换鞋,与经卷保持超过30厘米的距离,不能对着经卷呼气……这些工作人员都早已习以为常。

  缩微翻拍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有效、最安全的古籍善本保存办法。出版敦煌遗书的缩微文献复制机和所有胶片都是国外进口,比普通胶片清晰3倍,与普通相机不同,这种缩微文献复制机的“快门”是用脚来控制的,30册敦煌遗书大约踩下3万次快门。

  首先将文献原件进行清洗,拍摄时有人负责经卷的展开,拍摄一段后,前面拍过的部分要马上卷起来,再展开后面的部分,还有人专门记录拍摄的行数,避免漏行、串行。

  工作人员不仅精神高度集中,而且还要忍受拍摄室内数盏大照明灯的照射,即使每天工作六小时,强度也非常大,曾经在寒冬时节,发生过工作人员被灯泡烤晕的情形。除了拍摄人员,还有两名修复人员随时待命,遇到皱褶、破损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

  拍摄后的底片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了色彩调整,经过精心处理的敦煌遗书虽然大多按比例缩小了一半,但印刷清楚,连原纸上的一些细小痕迹也予以保留。

  首批30册《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前已经出版,成书为大8开,上下两栏,牙黄色轻型纸单色或彩色精印。

  【价值】

  敦煌国宝 岂是糟粕

  几十年来,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敦煌遗书的精华部分已经被外国探险家掠走了,国图所保存的是一批价值不大的糟粕。通过整理发现,这种看法大谬不然。据陈力副馆长介绍,例如当年大批得到敦煌遗书的英国人斯坦因是考古学家,不懂中文,完全没有能力挑选。后来经过数次劫掠之后,还剩下大量的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甚至是说唱话本,为各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批当年流散在旧官僚、旧收藏家手中的精品也重回国图。例如经过罗振玉收藏的《老子道德经》、马叙伦收藏过的《天请问经》,还有新881号《尚书》等,都是质量极高的敦煌文书。这一批解放后入藏的敦煌遗书中还有众多名家的钤印、题记等,使遗书的文物价值更加突出。

  【交流】

  馆藏上网 资源共享

  由于敦煌遗书散藏在世界各地,给研究者带来许多不便。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太可能有条件跑遍世界去查询、阅览这些敦煌遗书。尤其有不少遗书被分割为几段,分别收藏在不同的国家,更为研究者带来困难。2001年3月国家图书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签署5年合作项目,开始了敦煌文献数字化工作。2002年,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学网站正式开通,学者可通过互联网便捷地查阅中英两馆藏品。将来,印度、俄罗斯等拥有敦煌遗书的国家也将加入到这一合作项目之内,实现更多遗书资源的共享。

  【历史】

  外掠内盗 命途多舛

  1900年,王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内的大量遗书,包括佛教典籍、天文、历法、医书、账册、诗文等,以汉文为多,也有吐蕃语、回鹘语、粟特语等。这一惊人发现,引得世界各国淘宝者纷至沓来,采取种种卑劣手段将大批敦煌遗书掳掠运往国外。目前英国图书馆藏13000余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5700余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件。

  1910年,经多方文化名人奔走,清学部命甘肃学台将藏经洞内所有遗存悉数运京,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结果,当时负责押解的官员和沿途关卡监守自盗,致使大量国宝流散民间。盗走国宝后,为了让文件的数目能保持原样,就生生将一卷文献拆撕成多件。

  信报记者 张然/文

  国家图书馆/供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