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曹雪芹避难水西庄

http://cul.sina.com.cn 2006/07/18 09:45   今晚报

  为了悼念鼓艺名家赵学义,我撰文时提到了曾作京韵鼓词《西山何处吊诗人》的往事。由于学义女士的演唱,雪芹那段遗文佚史已为人知。但我还作有《曹雪芹避难水西庄》一个京韵段子,如能制腔演唱,表现于津门曲坛,应该比《西山何处》段子更令沽上知音感觉亲切。此稿积压在乱纸堆中,不知其依旧无恙否?如今单靠记忆,可以录出开头的若干词句,暂记于此,以备关怀者参阅品评———

  漫言碧海易生桑,古卫津门史话长。

  人文富有名山作,园林多在运河旁。

  碧芦秋水金风爽,红藕香残玉簟凉。

  枕溪枕霞成对对,揽翠拢翠配双双。

  趁着这阳春白雪知音在,

  唱一段曹雪芹苦遭巨变,避难在水西庄!

  表的是雪芹家破人亡,立锥无地;

  势匆忙,意仓皇,急觅小船赶夜航,

  藏身篷内听篙橹,顺流东下,直奔查家有名的庄。

  幸喜夜静更深无人见,天无破晓已是沽乡,

  但则见帆影朝霞金闪闪,鸥群荷盖水茫茫,

  红楼待启珠簾动,绿柳垂丝委地长。

  这雪芹见此景色全忘了慌忙事,

  连声赞:好一个胜景赛苏杭。

  我正好借此为藏身地,又何必千里风波走他乡。

  ……

  这儿核心的“关键问题”就是“红藕香残玉簟凉”。宋代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最享盛名的那首《一剪梅》,开拍一句是“红藕香残玉簟秋”,我只为押韵,换了一个“凉”字,是为了表明“藕香榭”一名,来源在此。只因这一名句,便把《红楼梦》与水西庄联在了一起,妙趣无穷。当然,水西庄的主人取名藕香榭,也许与《绝妙好词笺》有关。而雪芹又直取此名,则又暗自加上了他自家的一段心事。

  ———原来,雪芹书中的表妹史湘云,本姓李氏,乃曹寅之内兄李煦的孙女辈。李煦之父李士桢,官职与长芦盐政早有关联,后来李煦将名诗家赵执信请到江南幕下,正是由水西庄而转聘以南下的。史湘云能诗爱词,本就是她仰慕易安居士李清照,自以“李姓女词人”为比———也暗寓其身世之同样不幸。

  雪芹何以能到水西庄去避难?有上述种种,略能悟其复杂而深隐历史政治原由:曹李两家同遭雍正之刁难,家破人亡,立锥无地。这段故事悲艳风雅,奇情壮彩,是值得谱入丝弦,在津沽曲坛上演唱的好题材,古板清歌,定会声容并茂。

  拙作两段鼓词均得以一流艺家公演,这都是天津市曲艺团团长王济先生的关切和协助,给以全力安排布置,并不止一次陪领史、赵、韩等多位来舍交谈,至今情景犹在目前———但不知他对《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主题和内涵,有无当年的兴致?

  关于雪芹何以能到水西庄,而查家也敢于接待援助?如欲从史册的“现成文本”去找依据,那当然是妄想而徒劳的,谁也不敢明文记载这种秘闻轶事。红桥区韩吉辰先生对此作出了努力,从查氏后人口中获得了值得注意的线索。沽上文史专家如肯惠予,再作研求,或有水落石出之日吧。

  天津运河之湄有水西名庄,人人尽知,而北京通惠河(古名通汇河)的南岸有水南庄,却不一定为沽上人士尽晓———尤其是此两庄的命名关系,以及水南庄与雪芹、敦敏等至友的常游之地等等史迹,知者更是无多。水南庄创始于一位满族故老,也是诗家,两庄的风雅主人是有文化交往的。因此我曾推测雪芹在避难之前早已到水西庄游赏过,并非无缘无故突然想起来此避难藏身的。

  史湘云的原型真名,也许就叫“李枕霞”———她在书中诗社别号“枕霞旧友”是也。又,坊本《红楼》内的“栊翠庵”,是讹错的,古钞本皆作“拢翠庵”,“揽”“拢”都是“手”字偏旁,与“木”无涉。若不注明会有人反以我的鼓词为误了。

  至于水西庄与《红楼梦》三字也有直接联系,即韩吉辰先生发现的“红楼春未启,越客梦先闻”之句,其年代恰好是乾隆六年之作。这段故事我已在本报撰文叙过,请专家参考讨论。

  曾制作大观园木结构模型的天津孟继宝,对我说过:曾见一幅画是几个儿童放小风筝,风筝线由左下角一直拉到右上角,就“满”了一张画的构图———落款是雪芹。如是这样,那也可证,雪芹必然到过津沽,而且留下了书画真迹瑰宝。

  “无巧不成书”,两个珍稀的传闻:雪芹有子女,后来都流落在津沽!听了起初不敢轻信,继而方觉意味深长———此两传闻,真是南北数千里,绝无串通附会之嫌,一位传者是清初“三藩”尚可喜(河北霸县人)的嫡系后裔尚克恭,一位传者是

浙江大学数学系女教授吴惠民女士。

  尚家是与曹家老亲;吴家与尚家是“风马牛”,是听一位老女友的口述。对这两则传闻,我只能说一句:耐人寻味!

  有人问:什么叫作“藕香榭”?藕吃起来并不香呀。回答:藕是“藕花”的简称代词,藕花即荷花,与“修辞格”之“以部分代全体”的变称并无关系。“红藕香残”是说荷花凋落,正如李中主的“菡萏香消翠叶残”一样。菡萏本是荷花骨朵儿,但在诗词上要讲平仄音律,李清照与李中主的那两句,第二字都不能用“荷”“莲”平声字,故必须变换为仄声方可。何况“藕花”一词,在

唐诗中已屡见不鲜,不会让人理解为那“藕”本身有什么香气。中华汉字文化文采风流,一切勿以异邦文字来等同视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