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1976年大地震》序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7/24 09:52   今晚报

  30年前,1976年的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地层深处突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屋倒塌,地裂山崩”,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写道,“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

  唐山地震波及天津,给天津带来巨大的灾难,据《天津通志·大事记》和《天津通
志·地震志》记载:全市死亡24345人,重伤21497人。有67%的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市区为68%,郊区、县为65.2%)。据7个主要工业局统计,破坏严重的企业有289个,占企业总数33%;农村房屋遭到破坏的有450万平方米,占64%;大、中、小型水库遭到破坏的6座,北大港水库和于桥水库均受到严重破坏。这次地震,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

  但是,灾难压不倒天津人民。很快地,人们从惊慌中镇定下来,从悲痛中坚强起来,从废墟中站立起来。

  精神永不垮的天津人,面对着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对着失去居所和种种生活困难,面对着余震的威胁,迅速做出反应,积极自救互救,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友爱,在那患难之际,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珍贵的记忆。

  忘不了,忘不了当年有多少人,不顾小家顾大家,坚守在救灾第一线;有多少人匆匆安顿家中老小,迅速奔赴工作岗位。大灾面前,我们的城市没有慌没有乱,我们的乡镇没有慌没有乱,各行各业都在坚持运转或恢复运转。大灾面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就如一份答卷,反映着天津人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忘不了,忘不了30年前全国人民的支援。在最短的时间内,抢险救灾的解放军将士来了,送医送药的白衣天使来了,一队队战士,一辆辆军车,一架架飞机,带来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救人危难的故事……

  灾难是不应被忘记的;灾难中的乐观,灾难中的真情,灾难中的高尚,灾难中的自强不息,更是不应该被忘记的。灾难以超常规的特殊形式,将真、善、美凸现出来,留在岁月的记忆里。

  为着这记忆,今晚传媒集团会同天津市地震局、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在《今晚报》副刊举办了这次“1976年大地震”征文活动。努力塑造“相知多年,值得托付”公众形象的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赞助了这次活动。征文希望以众多亲历者的视角,多侧面地反映30年前的地震救灾,追忆天津人民不屈不挠,建设新生活的非凡岁月,记录天津历史特殊的一页;同时,在唐山地震30周年的时候,也希望以这样的回忆,告慰地震遇难者。

  晚报的征文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来稿十分踊跃。近千篇应征稿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30年前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震后的抢险搜救,坚守职责的各行各业,临建棚里的生活图景,非常时期的人间真情,等等。收入这本征文集的101篇文章,大多数已在晚报副刊上发表,读者反馈是很好的。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唐山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3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天津市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继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特区、长江三角洲的浦东新区之后,将成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历史性的贡献。面临历史新机遇的天津,正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当人们以30年前那些难忘的岁月作参照,来看朝气蓬勃新天津的时候,或许会生出几多感慨,增几分信心、添几分豪迈……

  《1976年大地震》一书将在2006年7月28日与广大读者见面。是为序。

  (本报征文集《1976年大地震》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