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正文

吴为山--在雕塑王国里傲睨一切的主宰者(3)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7/25 18:46   新浪文化

  看吴为山造像,是件酣畅淋漓的快事

  作为一位灵感式的艺术家,他时常在激情的支配之下,如暴风骤雨般肆意挥洒,将瞬间的“神启”固化为永恒的结晶。

  一天午后,吴为山应邀为好友、著名设计家速泰熙的外孙做脚模。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正睡得香甜,脑袋微微后仰,小嘴半张如含羞的花蕾。吴为山似乎触摸得到那种弥漫在婴孩呼吸中的真纯与美好,他激动地颤抖着,捧起一把温热的泥土。几下抓捏之后,一个憨态可掬的《睡童》便咿咿呀呀地“蹦”了出来。“这绝对是会进博物馆的作品!”吴为山以艺术家的自信,欣喜地说。

  果真,这个小小的娃娃不久就幸遇伯乐——200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在吴为山的工作室看到了它,惊叹不已:“太妙了,我要带它回英国参加展览”!

  几个月后,喜讯传来,《睡童》荣获英国皇家雕塑“攀格林奖”,并在展览中与法国罗丹时代达鲁的杰作《农民》比肩而立。

  好奇而羞怯的“小小少年”、眼波潋滟的“中国女孩”、饱经风霜的羌族老人……都是这样行云流水般于瞬间诞生。

  灵感神妙,却来去无踪。“我为什么能抓得住灵感?因为作品就在心里,我迫不及待地要从心里掏出这个‘成品’。”这种快速的把握能力,来自长久的思考与积淀。

  做弘一法师像,吴为山只用了短短数天,但构思与酝酿却用了将近十年;反复塑造林散之,吴为山早已驾轻就熟,但在梦里,他仍无数次地追寻大师影踪;为了铸造鲁迅凛然的“民族魂”,吴为山抛开一切参考资料,回到儿时的懵懂状态,因为他自童年就已开始品读鲁迅,最初感受到的鲁迅,才是最真实鲜活的灵魂……

  “不打好腹稿,我从不贸然动手,一旦动手总能达到预想的境界。”灵感与积淀相互支撑,吴为山在雕塑王国里充满了幸福的体验。

  “感谢天上的水,也要感谢地下的水”

  除了雕像,吴为山还拥有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那就是他和文化名人们真诚纯粹的忘年之交。

  顾毓琇、陈省身、钱伟长……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都以尊重和爱护艺术的心,对待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我对他们心怀感恩,他们的鼓舞、指点,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杨振宁先生是吴为山极为敬重的知音。他评价吴为山作品为“真、纯、朴的升华”,并特意题字: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这成了吴为山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指南;

  田家炳先生“谈到中国教育问题是要流眼泪的”,他坚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那种为教育而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着吴为山;

  费孝通以精神导师的姿态循循善诱: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了不起,艺术家要专心塑造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就是时代的责任感;

  熊秉明曾与吴为山“华山论剑”,互塑对方,激发了彼此无穷的灵感。熊笑言:“跟你斗法我年轻了20岁”;吴由衷地应答:“跟您在一起我也‘老’了20岁,这是宝贵的20岁,得到的是您20年的人生积淀与艺术修养”;

  吴冠中给了吴为山亲人般的爱护。6月19日,老人特意打来电话勉励他:“你潜力很大,功底很深,艺术感觉很好,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希望你尽量减少社会活动,潜心创作。”“荣誉要来得晚一点”,这睿智的忠告令吴为山感动不已。

  对身边的师友、亲人,吴为山的感念同样炽烈。他念念不忘原南大校长蒋树声的慧眼识英雄,不忘整个南大领导集体的支持与提携。1998年,是蒋校长力邀他加盟南京大学。在这所文理兼善的综合性大学里,他得到了滋养艺术的水分、土壤和阳光。“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八个字成为他提升自己艺术境界的动力和方向。而吴为山也使南大获得了成倍的丰收——他从全国各地广纳优秀艺术人才,竭力“塑人”,为百年学府艺术教育的接续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亲爱的老父亲,以八十岁高龄的瘦弱之躯,执意作他塑造鲁迅的模特,穿上特制的长衫,一次次投入地定格,直到深夜两点;他慈祥的老母亲,替儿子捶泥,捶熟了泥土,也把沉甸甸的温情捶进了儿子心里;他深明大义的妻子,不慕富贵,当有商人以“赠送土地,建美术馆赢利”来诱惑吴为山时,用质朴的

幽默劝解丈夫——“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难道在上面打滚么”;他乖巧可爱的女儿,从不怨恨这个常年“冷落”她的老爸,一颦一笑激发出他无限的灵感……

  “人不要只想着名人对你的帮助,也要想到关爱你的普通人。感恩,不要仅仅感谢天上的水,也要感谢地下的水。”吴为山由衷地说。

  塑造别人,也“塑造”自己

  在艺术的世界里跋涉多年,吴为山塑造着别人,也“塑造”着自己。谈艺术,谈人生,谈理想,他所展现的,有艺术家洒脱的外表,更有思想者精致的灵魂。

  曾经,有“同行”找上门来与他“谈生意”:“你太忙,我有大把的时间。何不利用你的声望接点活,我承包来做?”吴为山淡淡一笑:“艺术的创作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任何人都不会把自由和幸福轻易地交给别人。”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