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闻过则……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8/03 02:30   今晚报

  “闻过则喜”,这是成语,源出于《孟子·公孙丑》———说的是“子路,人告知以有过,则喜”。子路虽是孔门弟子,却是个粗人,爽气,听到人家的批评,不但不怒,反而欣喜,觉得自己可以从此改过。若是细人,特别是大人物或自以为大人物的细人,就没有那么爽快了。细人心思绵密,他要想,形象的树立非一日之功,爬到这个地位好不艰难,我若认了错,一世英名岂不毁于一旦?又要想,人非圣贤,焉能无错?(其实圣贤也一样有错,只不过被遮饰过去罢了)若是遇事便承认有错,先就失去了圣贤身份。倘有人再指别处,倒是
认也不认?认上几次,信众就会失去信心。伟人、名人失去了信众,就像演员、歌星没有了“粉丝”。所以,大人物或自以为是大人物的细人,大致都是死不认错的角色。因为他们大致都以为不认错就可以维持永远正确的形象。

  当然,其间还有差别。大抵大权在握的大人物,饰非文过可以仰仗权力,比较直截了当。“文革”之前和之中,无论何时,形势都是“一片大好”。已经闹到经济崩溃的边沿,上海的一台节目还弄了一批人敲着鼓摇头晃脑高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尽管腹诽者多有,公开的舆论仍旧保持着高度的统一。谁也不敢或不能对大人物说“不”,成就了大人物永远正确的虚假形象。

  没有大权而自以为是大人物的细人,要维持永远正确的形象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他没有强力的手段能使他人闭上鸟嘴,但又不肯老老实实地“闻过则喜”,于是就要费些儿心机来为自己开脱。

  我真很佩服这些细人的机智与善辩,但也十分同情他们的辛苦。权势者用权力可以轻易办到的事情,他们则要费尽心机才成。但回头一想,一定要把自己打扮为永远正确的面目,实在过于辛苦。何不老老实实学一学子路那样的粗人,错了就说“知道了,谢谢指正”?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丢人。比方最近报刊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乐山乐水”,一个名人读错了,原没什么稀奇。这“乐”字本来古怪。我小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姓“乐”,我叫他“le”先生。他说,乐字作为姓氏应当读“yue”。于是我说,知道了,谢谢。当然后来我也遇到过另一位姓乐的先生,他认真地告诉我,他那个“乐”,就是读“le”,不读“yue”。我也只好说,知道了,谢谢。到大学读《诗经》,“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乐”,我读“le”,但张世禄教授读“lao”。他是音韵学专家,自然是对的。伯乐的“乐”,据说也读“lao”,我又学了个乖,虽然《辞海》未收这个读音。不过,今天哪位名人若把“伯乐”读作“bolao”,说不定又要闹得沸沸扬扬。“乐山乐水”的“乐”读作“yao”,这当然是辞书上标注的,但平日里大概很少有人这样读。中国字一音多读的情形并不少见,而且义随音异。读音的标准,当然也只能按辞书的标定。中国字那么多,即令是名人,读错字的情形也不足为奇,值不得当作一大新闻占去许多篇幅。而所谓名人,也不必巧为辩饰,好像自己从来不会读错字、用错词一样。

  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毛病就是求全。如果是个圣人,那就不能有一点错儿,若是有错,甚至有了大错,就一定要千方百计为之讳饰,甚至运用权力,禁止人说,以成全一个完人。流风所被,一些并非圣人的名人,略有虚名,也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会出错的人,然而,这又是力非能及的事。于是,为了这个虚假的形象,就不免东遮西掩,时时闹出一些颇为滑稽的小喜剧来。

  因为经常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所以我还是比较佩服子路的办法———虽然他是个粗人,但何其明智,何其率真,又何其可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