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别糟蹋红色经典·评说声音 谁来保卫我们的英雄?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8/06 03:30   北京娱乐信报

  在战争年代,董存瑞等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全中国的解放。而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竟然有人一再戏说、调侃、“恶搞”甚至丑化这些英雄。这不禁让人发问:英雄保卫了我们的家园,谁来保卫我们的英雄?

  以莫须有的口吻质疑英雄们的事迹,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改编红色经典,这类人的行径已经彻底丧失了道德底线,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义愤。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一
部法律对红色英雄有针对性的保护条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雄们遭到“恶搞”甚至丑化,谁来保卫他们?或许能依据的就是名誉权的保护,但即使英雄的后人极度愤怒,他们有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较这个真,也确实要打一个问号。

  以“恶搞”著名的胡戈、猫少爷等人,在这种时刻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这代表了目前网络“恶搞族”的主流创作原则,这个原则恪守这样一个态度: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不容亵渎。

  保卫英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站出来。新浪论坛的调查中显示,对于英雄人物及红色经典,高达75.97%的网民表示是自己“童年的珍贵记忆”,更有高达84.56%的人认为董存瑞等人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应该尊敬”,反对将他们作为“恶搞”对象。这是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在这个称要“娱乐至死”的时代,粉丝对偶像的疯狂力捧曾让我们惊愕。而关于“恶搞”英雄引发的争议,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他们依然珍藏着自己内心的那段童年记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依然景仰着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对那些“恶搞”英雄的恶劣行为,他们异口同声,毫不犹豫地喊出了一个响亮的“不”字。无苇渡江

  英雄不应渐行渐远

  朋友从法国归来。我问她,去浪漫之乡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她回答说:“没想到那么崇尚个性、追求自身价值的法兰西民族,却有着难以忘怀的英雄情结。”她举出圣女贞德的例子。这位500多年前为抗击外敌入侵而献身的女英雄,至今仍受到同胞深深的崇敬和爱戴。她亲眼见到一个年轻的母亲领着不满10岁的女儿,站在贞德的画像前,讲述女英雄壮烈殉国的故事。朋友说她身在异国,感慨万端。

  法兰西人懂得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其实我们中国人更懂。杨子荣、董存瑞、刘胡兰、雷锋……成为受尊重的英雄,半个世纪以来,他们的事迹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也正因此,当下兴起的这股颠覆英雄,甚至“恶搞”英雄的潮流,才格外让人愤怒和不解。有人惊呼:在今天英雄为何成了如此模样,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英雄当然还是那个英雄,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有人今天要质疑妇孺周知的英雄,为什么有人要拿英雄当做“恶搞”的对象。不同年代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这点众所皆知;但所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应当建立在客观和理性的基础上。

  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曾经感染我们的英雄事迹让今天的孩子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是否应该寻找一种新的讲述方式,以21世纪的新新人类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法解读英雄。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怎样适时地、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把红色经典作品推介给社会公众;如何随着生活的变革和人们欣赏趣味日趋多样化而与时俱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等等。

  英雄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英雄不应该渐行渐远……因为忘记历史,轻蔑英雄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

  李赵

  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不知何时起,“恶搞”一词开始流行。先是有人改编流行影片、模仿当红明星,娱乐大众,引来目光一片,继而有人以颠覆、质疑为名号,把“恶搞”之手伸向红色经典和英雄人物。这可就不是什么娱乐了,而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其实,遭噩运的红色经典和英雄楷模绝不止董存瑞一个。诸如“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之类的“恶搞”作品就已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什么是“恶搞”?在我看来,“恶搞”最初是想通过轻松、诙谐的语言或手段,解构貌似严肃的话题和事件,使大家得到放松、娱乐。诚然,能把特别严肃的事情说得通俗易懂,说得大家都爱听,这是好事。可是这要分说的是什么事和怎么说这件事。

  第一个问题是说的是什么事,“恶搞”也是有底线的。如果“恶搞”的对象是英雄人物和红色经典,大家肯定是一万个不同意。我们传承文化、沿袭道德、流传精神,不仅靠书本史料,更要靠英雄人物和红色经典。他们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传统,用鲜活的事例和形象教育着每一代人。在这里,对错是非泾渭分明,不容有半点含糊。娱乐英雄人物、“恶搞”红色经典,其实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亵渎。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说这件事。我们可以接受在经过考证、调查后,将当年的英雄事迹还原得更贴近生活,但我们不能容许“戏说“——打着“还原真实”的旗号,诋毁、践踏这些英雄事迹,拿英雄人物开涮。这种无视真实、只求轰动的“恶搞”,实际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娱乐至上。或许在“恶搞高手”们看来,只要能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迹制造轰动就是成功,可他们恐怕从没有想过,这种“戏说”并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愚昧无知。在这些娱乐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可怕的道德底线的沦丧。

  吴江

  红色经典亟待保卫

  在这个脱衣可以成名、欠钱能成大款、手机可以双频的年代里,当明星们被狗仔队追逐得无处藏身,当富豪被媒体反复起底、曝光的时候,有一群隐藏在文艺界深处的蠕虫,把目光瞄准在战火和硝烟中不朽的英雄,瞄准了贯穿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经典。

  于是,气冲霄汉的杨子荣有了情妇;精明干练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姘头;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化为子虚乌有;心向革命的潘冬子变成只知道走穴赚钱的歌手……于是,英雄不再是英雄,汉奸不再是汉奸,优秀的文艺作品被颠覆,观众的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

  表面上,这些改编者以赢利为目的,用低级、庸俗的调侃和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爱情,来改编红色经典,以博大众一笑。实际上,这种肆意歪曲英雄形象、恶毒改编红色经典现象的背后,是某一小撮人妄图达到混淆视听,颠覆人们的正常认识的目的。

  英雄不可辱没,经典不容玷污,一个个董存瑞和杨子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块块基石,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胜利果实的今天,应该用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把他们的形象记入民族的光辉史册。

  文艺创作提倡百花齐放,但文艺作品一样要坚守道德底线。保卫英雄形象,就是保卫中国历史,保卫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就是保卫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传统。

  司马长空

  【精彩观点】

  ■前阵子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少儿注音名人故事丛书》,在社会各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原因就是刘胡兰的形象非常“另类”,虽然满身补丁,却穿着充满现代感的低腰褶裙,还长了一头金发;雷锋也被绘成了一个眼睛溜圆的金发男孩。

  该出版社的解释是“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接受,吸引他们的注意。”问题是,是不是因为是儿童读物,就可以不严谨、不准确,甚至随意杜撰呢?我认为,不可。

  少儿读物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应该具有教育所该具备的指引义务和道德;其次,漫画允许夸张,但夸张也要有限度,要符合基本历史事实。

  艺术只有建立在真实、扎实的基础上,才能站得住脚,这也需要画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孙玉洁

  ■对红色经典的大规模翻拍,不敢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与其说主创者具有红色崇拜情结,不如说反映了他们创作思维上的黔驴技穷或者投机取巧更恰当些。对生活中真实的英雄进行贬损,是对英雄的一种亵渎;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进行无节制的虚誉,同样也是一种亵渎。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在戏说历史,亵渎历史。摘编自《南方日报》

  ■近些年来,有两种倾向很值得人们关注。一种是以研究历史为名,一些人打着“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的旗号,以敢于质疑和重新解释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为能事,随意地凭主观猜想弄出诸多是非来,让广大读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与此类似的另一种现象更值得关注,那就是用娱乐形式调侃英雄。有的人随意歪曲已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随意拆解经典作品,用一些不良的文化炒作使谬误流传,贻害百姓。前一段,引起社会公愤的网络无底线“恶搞”就是鲜活例证。此等不良炒作,极大地败坏了社会文化氛围,是对英雄和先烈的极大不敬。不论从历史角度歪曲还是用娱乐形式丑化,损害的是我们的道德传统,伤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感情。

  摘编自《解放军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