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蟋蟀也服兴奋剂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8/11 09:15   今晚报

  奇闻年年有,近年特不同。比如这蟋蟀服用兴奋剂即是一例。据《法制早报》报道,“蟋蟀业”在一些地方很短时间内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在讲究“虫文化”的同时,“虫经济”的字眼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蟋蟀研究会”、“鸣虫专业委员会”之类多达上百个,未入会的玩蟋蟀的人则更多。北京的十里河市场,那挑着满担蜂窝一样席编小笼子的摊位上,蛐蛐声有如摇动响器的玩具,几里外隐约可闻;山东宁阳县,由于气候、水土条件的特异,历来被行家尊为蟋蟀的最好产地,所谓“一只蟋蟀一头牛”,“小虫养
活一个县”,靠小蛐蛐发家致富者大有人在;宁阳泗水镇,上到老叟下至孩童,漫山遍野的捕虫大军;从立秋到白露,全国各地贩虫的、养虫的、斗虫的汹涌而至。本来玩玩蟋蟀娱乐身心,消解疲劳,不损害资源,不影响治安,不必大惊小怪。然而市场里从早到晚,三五成堆,两百三百地押,看热闹的几十块钱一注地跟着押,大庄家五万十万地豪押,有专人看场子“抽红”职业化,则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异样。县政府将“虫经济”列为支柱产业,推出保护蟋蟀资源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似乎顺理成章,只是由好玩,到好斗,到好赌,到大兴,则不免令人担忧。

  蟋蟀角斗,眼下虽未列入体育竞赛项目,但有行家认真仿效体育竞赛“公平竞争”的法则,采取措施严格禁止“蟋蟀选手”(“选虫”)服用兴奋剂,则令人叹为观止。据报道,有押上十万八万、行家不叫“赌”而叫“带花头”的大注,一般不在私人家进行,要专门正儿八经地物色庄家。“斗”前双方先将蟋蟀“斗士”交由庄家统一“公养”5天以上,吃、喝一样,意在防范“兴奋剂”事件的发生……

  这一派繁荣的“虫经济”链,让笔者不禁生出疑窦:“虫经济”究竟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即使成交额成万上亿,不过由甲方口袋转到乙方口袋,此路“大军”到底算什么“物质生产者”?从精神层面看,游手好闲式的“博弈”,与体育竞技、文化教育、观光旅游,究竟有什么相通之处?在“公平竞争”的堂皇下,有人几百万资产在“窝里斗”中消失,不少人在小虫“血肉横飞”中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更有官员利用“蟋蟀大战”组织赌博从中获利,不更令人发指!

  一生奉行“斗争哲学”的蕞尔小虫,不论是否服用了兴奋剂,都要落到缺胳膊少腿、喉断气绝的悲惨结局,那么为之大获其利的赌徒、庄家,他们倒是服用了贪婪的“兴奋剂”无疑,又将如何处置呢?至于大兴“虫文化”、“虫经济”的一些地方长官,他们是否服用了明令禁止的让头脑发热发狂发昏的“兴奋剂”呢,他们自己未必发觉,那就更值得关注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