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字 > 正文

初识黄河牛:真正见识中华民族坚韧和不屈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8/17 09:45   今晚报

  暮春时日,回访我曾滞留九年的山西的劳改农场。场长问我:“你见过黄河,但是你见过黄河牛吗?”

  我说:“见过。咱们农场不也有吗?”

  “你说的是耕牛,我说的是铁牛。”他说,“它是从黄河故道挖出来的。”

  我还想说什么,他已经派了一辆吉普车过来,对司机说:“过去,他是咱们场的劳改犯;今天,他是回访的‘娘家人’。你拉他去蒲州,看看出土的国宝黄河牛。”

  其实,我对蒲州非常熟悉。在五更寒天、东方欲晓的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我浪迹到了永济伍姓湖劳改农场,它身旁就是黄河。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我在周日休息时,常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风陵渡去看黄河。古老的蒲州,离风陵渡不远,我多次去过蒲州。

  蒲州是远古圣君尧的故乡。这儿还是《西厢记》的萌生之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之巢,也搭在古老的蒲州,那儿留下一座高高的莺莺塔。当时,我站在黄河这边,向黄河之南眺望,因为对岸是陕西韩城;韩城是汉代文史学家司马迁的出生地。但我不知道,在这片黄土下面,还深埋着镇河之宝黄河铁牛———几个庞然大物,就出土于古老的蒲津渡旁边。

  司机告诉我,考古工作者从古书上读到关于唐代蒲津桥的记载,古桥有铁牛、铁人。但是让沉睡地下近千年的黄河牛重见天日,却不是考古工作者———它的被发现和陕西兵马俑是被当地挖井农民发现一样,这四只黄河铁牛是被蒲州农民挖地时发现的。

  我的兴致被这位司机的话激活了。待汽车到了蒲州,面对那铁牛、铁柱、铁人、铁锁,我顿时吃惊得目瞪口呆。四只铁牛通体发亮,像是抹着一层油蜡似的;那滾圆的身躯以及头、角、四蹄,被唐代工艺人打磨得熠熠生辉。我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唐代铸造工艺到了如此臻美无瑕的程度。铁牛身旁的四个铁人,从装束上可以看出分别是汉、蒙、维吾尔和藏人,这又是盛唐时代民族和睦疆域辽阔的一个佐证。当初这铁牛和铁人是镇河之宝,用以保护蒲津桥免受黄河洪水之灾。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重达几百吨的庞然大物,曾于上个世纪之尾,运到意大利和西欧巡展,一时间在西方引起轰动。古代中国绝顶的工艺制造,令人眼花缭乱;几个牵牛人身上,折射出盛唐时期的历史光焰。

  事后,读史得知:这座蒲津桥建成于唐代开元年间,大桥落成之后,曾举行过庆典。唐太宗李世民,出长安亲临黄河西岸蒲津桥头,骑马过桥后还曾题诗一首。诗很长,笔者摘引四句,供读者想像当时大桥落成后的盛景:

  “曲岸非千里,斜桥异七星。远近随影动,轻重应人行。”

  对比盛唐众多诗仙诗圣,李世民之诗绝非好诗,但此诗至少记录下了唐太宗过蒲津渡索桥时的心绪和景观。后来的唐代文人墨客,如温庭筠、李商隐等都有关于此桥的诗作传世(一些读者可能误将其解读为描写蒲津渡了)。可惜的是,此桥建成五百多年后,元兵南进烧毁了这座大桥,便只剩下铁牛、铁人与铁锁、铁柱。

  索桥虽然不在了,但后代文人不缺浪漫的怀旧者,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西厢记》中描写到张生从西安来普救寺、途经蒲津桥时想急见崔莺莺时,唱出一首“油葫芦”的曲牌,如梦如歌地再现蒲津桥当年盛景。其唱词是这么写的: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

  到了清代,文字中干脆消失了对于蒲津桥的形影追忆,而只剩下对铁牛的记录了。清代文人周景柱描写:“牛之壮兮若天峙,角矫矫兮触苍兕,不奔不斗从尔友,万岁千秋常厮守。”但是同是清代的李云仙,已然是对这几只铁牛的悲吟:“唐代浮梁处,遗牛制尚新。一朝移河谷,千载困风尘。”想来,文人李云仙题诗时,黄河早已改道,独剩铁牛与黄沙为伍了。至于黄沙是何时吞没铁牛、铁柱、铁人的,可能是因为明代后期的一场大

地震。当时,黄河堤坡被损,黄涛夺路而流时更改了河道,从此铁牛不再是镇河之神和护桥之宝。

  这里要提及的是,这四只铁牛,铁人、铁柱,只是出土文物的一半。昔日陕西境内蒲津桥另外四只铁牛、铁人、铁柱、铁锁,因黄河改道,不长腿就跑到了山西境内来了。对于另一半国宝,蒲洲文物机构自称暂时还无能力挖掘(据说,陕西省根据这一半国宝昔日地处陕西,还在与山西争夺开掘权力),不管是归哪个省挖掘也好,总比让那些不会吼叫的国宝,沉睡在黄土之下要好—————因为盛唐年代的人文盛景,永远是激励国人创造辉煌的强大动力。如果再往深处开掘一点,那黄河牛的形象,就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它的内在灵魂里深藏着的,是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