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鲁迅的林庚白 | ||
---|---|---|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8/24 09:36 今晚报 | ||
南社重要成员林庚白,在1929年12月26日和12月28日先后写了两首七律对鲁迅进行谩骂: 一,讽鲁迅 鲁迅文章久自雄,痴聋如许殆成翁? 婢知通谒先求刺,客待应声俨候虫。 毕竟犹存官长气,寻常只道幕僚风。 景云里畔飘檐滴,一笑先生技未穷。 二,再质鲁迅 刀笔儒酸浪得名,略谙日语果何成? 挟持译本欺年少,垄断书坊是学氓! 垂老终为吴、蔡续,失官遂与段、章争。 曾闻艺苑呈供状,醉眼镰锤梦亦惊。 林庚白之所以谩骂鲁迅,是因为他贸然造访鲁迅被拒引发的。林庚白有一个习性:向来喜欢直接找生人闲谈而不经熟人引荐。1929年12月26日,他直接闯到上海景云里鲁迅寓所要见鲁迅。这时出来一位女佣,要他递上名片。鲁迅因为跟来人素昧平生,便叫女佣推说“主人上街”,未予接见。林庚白本是个狂人,何曾碰过这种钉子?于是一骂再骂,以泄私怨。但鲁迅以柔克刚,始终置之不理,使林庚白碰了硬钉子之后又碰了软钉子。 林庚白谩骂鲁迅,鲁迅日记中留有两条记载,鲁迅遗物中保存着这两封原信,他自然因此背上了恶名。有一篇署名“单黎”的文章,题目叫《〈林庚白的自画像〉补遗》,被收录进姜德明著《书边草》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文章干脆把林庚白定性为“反动派的帮闲文人”,说他仇恨鲁迅,用心险恶,与反动派“毫无二致”。今天看来,上述结论显然过于武断,因为林庚白虽擅写诗,但跟政坛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给他扣“反动”的帽子,也显得冠大头小,不大合适。 林庚白原名学衡,1897年4月21日生于福建福州。相传他四岁能作文,七岁能写诗,被目为“神童”。1907年,他因写论文骂孔子、周公,被天津译学馆开除学籍,改入天津北洋客籍学堂。1909年秋,因领导反日运动又被学校开除。不久由天津赴北京,以第一名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当时倾向革命排满。1910年,经汪精卫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担任京津同盟会文事部副部长。1912年,16岁的他经柳亚子等人介绍,参加了著名的南社;又经汪精卫推荐出任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参事。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林庚白在上海秘密组织“铁血铲除团”,以暗杀北洋官僚和变节党人为目标。同年7月25日,出任上海《民国新闻》(日报)主笔,力图“保障共和政体,宣扬民生主义”。1913年春离沪入京,主持国民党在北方的机关报《民国报》;同年6月30日出任“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1917年7月张勋复辟,林庚白随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8月任广州非常国会秘书长,9月兼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1921年,受孙中山密派,到北洋第二舰队做策反工作,未果。从这一时期林庚白的政治态度来看,他是倾向于国民党内部的左派。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林庚白因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产生怀疑而一度消极,闭门读书,研究诗词。1929年底他拜访鲁迅的时候,正被时人讥之为“诗狂”,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他后来自己承认:“我生平瞧不起任何人,谁配来领导我?关于革命的理论,除却马克思、列宁复生,我不受任何人的领导。关于文艺方面,便是高尔基来领导,我也认为不配。”由此看来,他对鲁迅的谩骂宜视为“诗狂”的呓语和宣泄,而不宜在政治上上纲过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林庚白极力主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他力主“断绝中日国交”。1938年2月23日,他的长女出生,命名为“应抗”,寓抗战到底决心;1940年2月29日次女出生,命名为“应胜”,寓抗战必胜之意。同年3月,他将1937年以来的诗作集为《吞日集》,在自序中再次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年5月选编《今诗选》,其中包括了鲁迅、毛泽东的诗作。林庚白认为,鲁迅的旧体诗,如《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不假雕琢,耐人寻味”,可见他并非如有些论者所说,“对鲁迅的仇视可谓一以贯之”。 1941年12月1日,林庚白携眷属由重庆赴香港,准备创办一份日报。这一计划得到了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支持。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根据一份错误情报,误将林庚白当成国民党中央委员,对他进行搜捕。19日下午,林庚白独自出门,想另觅避难之所,被附近的日兵击毙,终年45岁。其遗骨草草掩埋于香港天文台道的菜田之中。 综观林庚白的一生,固然有恃才傲物的文人积习,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可见,单纯以对鲁迅的态度作为进步与反动的分界线,是一种并不科学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