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从《灰栏记》到《霸王别姬》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8/28 09:06   今晚报

  “古徽道”是当年徽商翻越皖南牯牛降山岭,过安徽省石台县通往长江水路的必经之道,这条道路上的许多历史遗迹,记录着徽商昔日的辉煌和艰辛。而“古徽道”上的李氏宅院“翠屏居”,具有2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皖南古民居。但是,它并没有被认定为受保护的文物。

  散落在皖南四乡八处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多着呢!石台县吴熙祥副县
长对新华社记者说,“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负责文保工作的只有1人,目前已认定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都没钱去维护及管理,更何况这些散落的民居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6月初,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商务经理简恩·瑞德克来到石台县考察,在安徽天方茶叶集团的帮助下,与“翠屏居”房主达成协议,准备以20万元买下,然后整体搬迁到瑞典哥德堡市。63岁的房主李益坤说:“我家的古屋当年仅雕花木刻,五六个工匠就花了3年时间。乡里和县里的干部都来参观过,认为房子很有价值,但看完后说了句‘要好好保护’就走了,这几年我多次请政府对它的文物价值进行认定,均没有人过问。这幢房子每年的维修费要花2000多元,家里承担不起,政府又不出钱。既然国外人要买,那只有卖了,尽管我也舍不得,但总比眼睁睁地看它倒掉好。”

  正是因为有瑞典人要搬走“翠屏居”了,才引起了新华社记者去采访。县里的领导人对记者讲的是老实话:由于县财政紧张,“就算认定‘翠屏居’为文物,因为缺乏保护经费,它最终也难逃坍塌的命运”。其情其辞跟房主李益坤老人一样无奈又实在——卖给人家“总比眼睁睁地看它倒掉好”!

  近日去了慕名已久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番禺“宝墨园”。园内有包公纪念祠,大概是因为包拯曾在古端州(今肇庆市)做官为岭南人所敬仰吧。堂前墙壁砖刻浮雕有取材元杂剧《灰栏记》的包公故事。讲的是马员外家的妻妾二人争一孩子,包拯复审时,命人用石灰于庭阶中画一个栏(圈),将孩子放置其中,宣称谁将孩子拽出来了谁即为生母。妾张氏不忍用力拽扯,大浑家马氏则将孩子用力拉出。包公据此判定张氏为孩子生母,并为之伸冤。杂剧主要歌颂的是包公的智慧,作为断案的逻辑前提则是,若心怀真情真爱,是宁可放弃所有权,宁可自己蒙受冤屈,也不肯伤害孩子,孩子的利益高于一切!

  读新华社前述报道,我不禁想到,“翠屏居”不就是那个孩子吗?是留在身边让他饿死好,还是忍痛割舍给人家抱去抚养好?李家建房祖宗若九泉有知,想必也会同意“翠屏居”漂洋过海吧?

  《灰栏记》的故事在欧洲有法语、英语等多种译本,而影响最大的是德国著名戏剧家贝·布莱希特于1945年改编创作的《高加索灰栏记》。《高加索灰栏记》讲的是格鲁吉亚总督在暴乱中被杀,总督夫人仓惶出逃时将亲生儿子小米歇尔遗弃;善良的女佣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将他抚养成人;叛乱平息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遗产索要孩子,法官阿兹达克采用灰(粉笔)栏断案:心贪性残的总督夫人不顾死活使劲往外拉扯孩子,而女佣则不忍心孩子被拉伤……故事的结局是,小孩没有判给其生母,而是判归养母女佣。显然,在布莱希特心中,真爱高于血缘关系,故事的逻辑合乎历史进程地升华了思想境界。(以前,我们用阶级分析观念从中读出的是,社会下层人比上流社会品格高尚。)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真爱最重要。新华社记者在前述报道中说,他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经过7年多的策划被卖到美国去了。美方斥资1.25亿美元,把“荫馀堂”拆下的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海运到美国。2003年6月,“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荫馀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幢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挤进文物行列,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荫馀堂”移居美利坚,可谓得其所哉。如果我们真的爱那个“荫馀堂”,真心爱怜“翠屏居”,认为它们是我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就该像埃及人,为赠送给法国的卢克索方尖碑170年来矗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协和广场,被更多的世人所观瞻而高兴。

  可是,遗憾的是,有些人不这么想,他们在想些什么,我“猜不透,摸不着”。还是那两位新华社记者,随后却报道《安徽石台古民居“远嫁”瑞典之举被当地政府叫停》。主管文物的吴副县长郑重表态:“经鉴定,这幢古民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属于文物,根据《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绝不允许任何单位、企业和个人擅自对外进行买卖。”拿“条例”说事就免了吧,这么看得起这个条例,早干什么去了?真执行条例,用得着报道后连夜“鉴定”这个“翠屏居”?

  我不明白,好好的一出正上演的表现智慧和爱心的《灰栏记》,梦境般变换成了《霸王别姬》!“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乌骓马死活由它去吧,虞姬,我把你可怎么办?总不能留给刘邦这小子做战利品吧?虞姬岂不明白他是何心肠?于是,知趣地拔剑自刎……我没兴趣分析“不足与谋”的竖子项羽其心其情,也没有兴致将霸王别姬与“翠屏居”等文物的宁毁不落“外人”进行仔细的类比。我只是感到遗憾,就像我为浙江定海古城、西安古城和北京古城的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

开发商的推土机消灭掉一样遗憾。

  霸王并不是真爱虞姬。而我们,真爱蕴含老祖宗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气息的濒危文物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