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礼仪服饰:传统融入日常生活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9/07 14:16   今晚报

  一股回归传统文化的风潮在大地涌动。传统礼仪服饰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即是其中之一。

  2006年4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孔子像前,该校历史系大三学生张丹丹身着中式传统服装,在此举行古代女子成年仪式——“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
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举办者称,他们希望借此推广汉服,传承中华文化。

  无独有偶,同一天下午,人民大学大三学生雷云身穿明代汉服,在

圆明园举行成人加冠仪式,来自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的十多名学生前来“捧场”。雷云来自湖北荆州,就读于人大商学院。他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月份时,在网上看到一家公司招募成人加冠礼的志愿者,于是就报了名。他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成人冠礼特别重要。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加冠仪式上,3名身穿各色汉服的女生各捧着一顶帽冠,面南站成一排。一名学生扮做乐工,在台阶一角轻弹古筝。3套不同的汉服整齐地排在地上。随后,一名工作人员身穿灰色儒服,沿着方形路径,慢步走到已换上一套汉服的雷云面前。两人对拜后,“儒士”为雷云戴上黑色带孔布冠。整个仪式中,3次加不同的冠,加冠前每次都先换上不同的“汉服”。加冠三次,在古代叫三加,代表不同含义,一次比一次重要。

  在上述的传统仪式中,当事人和参加者都身着传统服装——汉服。礼仪与服饰,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如今,围绕恢复汉服已经逐步形成了专门群体,有自己的网站。2003年1月,“汉网”正式成立。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网站注册人数达到27712人,成员遍布全国。他们的计划是通过“汉服”来实现文化的复兴,“完成在新时代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回归”。其标志是一个帖子,很能够代表这个群体的理想和目标。

  “那时候,有一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临刑前,他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所谓“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指的是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穿着特色的服装,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表面看起来呈英文小写的“y”字,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汉服式样的初步确立是在夏商以后,到周代就逐渐完善,基本的形制在先秦时逐步成熟,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变革,但从历史资料和画片上看,汉族传统服饰的精髓却是不变的——飘逸灵动,端庄秀丽,有垂坠感,“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很有华美气质。今年“

七夕”,“汉网”在上海的成员举办了第一次集体活动。据报道,十几个成员穿着褶和褥裙,在大道上,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过节。傍晚6点,3位姑娘开始乞巧——望月穿针,吟罢3首诗后,西侧的一位姑娘将一根红线连续不断穿过7根钢针,拔得头筹。另两个男生用一根长绳穿过汉服两只宽大的袖管高高举起“晒衣”,同时按照汉族传统习俗将《中庸》、《汉书》、《三字经》等古书一一摊放在地上“晒书”。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围观的人不再认为他们在拍戏,或是日本人、韩国人,而是耐心听他们解释传统礼仪,饶有兴致地看他们做完这一切。“汉网”的成员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汉服”,接受这服装背后的文化。

  另据报道,连日来,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网上论坛中流传。中国式学位服分为学士服、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学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倡议者认为,西式学位服与我们的教育和科学的事业不尽协调。“中国式学位服”的设计尝试,希望对探讨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形成启发和借鉴,期待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及学位礼仪能应时而变。这种倡议引发了人们很大的争议。

  一国文化之复兴,固然要进行学术上的挖掘和梳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而目前中国出现的这种礼仪服饰悄然复归的现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洵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欲考较一国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而云散。”(《中国学术通义》)可见,尽管是“多乎哉,不多也”,传统礼仪服饰已经悄然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复归”活动中,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了最活跃的群体,其中意味,更值深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