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小广告困扰朝宗桥 科研人员着手用纳米技术进行保护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9/10 03:00   北京娱乐信报

  朝宗桥是明清时期京城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与丰台卢沟桥、通州永通桥,并称为“拱卫京城三大桥梁”。然而记者近日通过调查发现,其中永通桥和朝宗桥石碑上留下了非法办证电话的喷涂痕迹。而在北京城内的3万多件石质文物中有40%发生风化,其中包括圜丘、皇穹宇在内的天坛石刻文物严重风化的占50%。科研人员已经着手采用纳米科技保护技术,为本市的石刻文物穿上一件高科技外套。

  

  朝宗桥碑被喷涂非法办证广告

  记者探访

  朝宗桥碑遍身喷涂

  沿八达岭高速进京方向行驶,在昌平沙河东北侧就可以看到高大的朝宗桥碑。桥碑没有护栏,周围荒草遍地,几乎与碑座一般高,孤零零地立着的石碑显得十分凄凉。朝宗桥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建,连接着京城和明陵。这座桥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桥北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立“朝宗桥”碑一块。

  汉白玉质地的碑身上有多处2厘米粗的非法红、黑色办证电话喷涂笔迹,在阳光照射下分外显眼。走近一看,这些非法办证广告已不是覆盖在碑身上的第一层“补丁”了,在这些笔迹下面还有一块块灰色的涂料涂抹的痕迹。

  一位走过的路人告诉记者,2年前石碑身上曾出现过一个用红色油漆写上去的硕大的办证电话,后来有人用涂料把它遮盖上了,但没过多久又有新的小广告出现,再涂再写,而且越写越多,现在几乎没有下笔的地方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刘卫东看到这些,心疼地说,其实用涂料遮盖对石碑也是一种破坏,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刘卫东表示,这些写在石碑上的字迹,首先可尝试使用溶剂来清除,这种方法对文物几乎没有损伤。如果溶剂清除行不通,就得使用氧化方法,而氧化是否会伤害文物还要看这块石碑的材质。

  永通桥石狮子被砍头

  通州永通桥在建国路旁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州西门八里,俗称八里桥。八里桥曾是明清时期的漕运要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兵与英法侵略军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血战。远远望去,阳光下的八里桥通体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虽然桥下的通惠河几近干涸,但护坡石上盘踞四只雕工精美的镇水兽威武依旧。

  这座明朝正统11年初建的石桥有着狭长的桥身和坚实的栏板,500多年来始终充当京东要道。但走近再看,护栏两端的独角兽及桥柱头上雕刻的石狮子损毁严重。记者发现桥两侧的66只石狮子中,有的掉了头,有的上半截身子完全被砍去,还有的整个狮身不翼而飞,即使幸存的狮子有的也被人泼了墨汁。可以看出,有的石狮是经过修葺后再次遭遇毒手。

  除了石狮子被毁之外,桥栏板上四处涂抹的小广告电话号码也严重破坏了古桥的风貌。刘卫东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作为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机构,他们并没有执法权,发现了这种损坏文物的情况只能向有关部门报告,而石质文物个头又比较庞大,一般都会在原地保存。

  石刻现状

  京城四成石质文物遭风化

  

  朝宗桥曾是京城一景

  北京石刻文物为数众多,10年前的普查显示,总数达3万多件。而在近年,风化严重程度尤为明显。人的踩踏、刻字题名、偷盗等刻意行为及酸雨腐蚀、人口密度增加等自然因素?熏都给石质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北京石刻艺术馆的抽样调查显示,北京的石刻文物严重风化的已有13%,一般风化的27%。来自文物使用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古崖居95%的石质文物出现风化,天坛、颐和园等风化率也达80%,其中包括圜丘、皇穹宇在内的天坛石刻文物严重风化的占50%。“不夸张地讲,最近50年来,北京石质文物腐蚀程度,与此前500年所造成的腐蚀基本相同。”刘卫东说。明清时期的一些石刻,刚解放时还保存完好,特别是一些石刻表面,字迹非常清楚。然而近年来,石刻表面的字迹已经日渐模糊。

  保护方法

  传统方法难保石刻剥落

  刘卫东告诉记者,对石刻文物的保护上频频出现由于方法不当而导致文物受损的事例,为防止石刻文物风化,过去一直采用蜡封、涂有机硅等方法进行保护,现在事实证明,这些化学保护方法都是不成功的。采用蜡封将石刻文物表面凹凸遮盖,导致不能对其进行拓片;有机硅只能渗透进石头表面2毫米,就像给石刻文物穿上一件不透气的外衣,虽然隔断了外界雨水侵蚀,但也造成文物从地下吸收的水蒸气无法排出,内部作用力的作用下造成石刻表面层起,照样还会剥落。这种现象对碑刻文物损害尤其严重,因为碑刻文物表面字迹脱落,剩下石板没有丝毫文物价值。

  纳米技术行之有效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专门成立了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实验室,开展全球首个试图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对石刻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课题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朱一青告诉记者,根据石刻文物材质、存放环境不同,他们制定了表面加固性能、防风化性能、耐雨性、抗紫外线性能、渗透性、抗微生物腐蚀等13个技术指标进行实验。据了解,该方法可以渗透石质文物内部20毫米左右,比现有的2毫米高很多,同时,文物的整体表面载重量加重不到千分之二,不会改变石质文物表面的外观。朱一清表示,按照目前的实验数据,涂上这种纳米材料,石质文物可以确保10年不发生变化。10年之后,肯定有更好地保护技术出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留下一个完整的文物,给后人足够空间对其进行2次保护。目前该研究课题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已进入最后收尾的阶段,课题组已按照要求填写了市科委结题申报表和经费使用情况统计表,待专家论证会开完后上报。

  成功范例

  北京最早下马碑

  安身府学小学内

  日前,一块在北京府学小学挖掘出的元代石碑,在专家的仔细考证下,被确认为是北京最早的下马碑。其实早在2000年,这块石碑就随其他10座碑刻一起在府学小学的一次改造中被发掘出来,但由于已经风化严重,上面字迹几乎磨平,非常不好辨认。直到前不久,专家通过拓片辨认,可以看出上面清晰地写着“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2000年,府学小学校园建设时挖出了11座石碑。其中最早的一块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也不乏皇帝亲赐的下马碑等珍贵石刻。尤其是这块颇有年头的元代石碑,在如今的京城极为罕见。这块通高2米有余的石碑,经过时间侵袭,如今上面的字迹已经磨灭,但是经过拓片辨认,可以看出上面清晰地写着“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刘卫东告诉记者,此后发现的下马石碑都没有“军民”二字,特意强调军人,这符合当时明朝初定,城内还有守军的史实。

  记者了解到,这11座记录了府学小学600余年建校史的石碑,近日正在“集体”大搬家。这些往日散放在学校前院的石碑,将被集中安放到后院,并配有说明牌,成为小学的石刻“档案馆”。

  府学小学的陆老师告诉记者,原来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磕碰了这些宝贝,石碑被安放在其他地方。等到一切安置妥当后,再将这些宝贝“请”过来。

  以前这些石碑风餐露宿在前院,学生几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宝贝。可是每次来参观的客人看到这片碑林后,都会惋惜地说:“要是能保护起来就好了。”于是这就成了府学老师的心结。9月底,这些石碑将被安放妥当。到时候学校将通过培训小讲解员等方式,让孩子们通过真正的文物,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

  信报记者 张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