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感受张永枚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9/11 10:47   今晚报

  在万州,第一眼见到这位有些传奇色彩的74岁老人,惊异地发现他全身似乎都充满了嶙峋的硬骨。后来有人提醒说,永枚老人就是这样一个有典型文人风骨的人。

  18岁那一年,张永枚便从四川万县参军。后来,朝鲜战场的烽烟,西沙之战的炮声,祖国各地的游牧,真是饱经沧桑,世事洞明。1955年,23岁的张永枚便经《人民文学》杂志等联名推荐加入了中国作协,并参加了上世纪50年代的亚非作家会议。1974年,一场海战
在西沙群岛打响,时任广州军区创作员的张永枚、作家浩然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乘坐军用直升机,从海军榆林基地飞赴西沙。不久,一气呵成的长篇报告体诗《西沙之战》在《光明日报》整版登出,《人民日报》等国内报刊纷纷转载,创下了建国以来长篇报告诗选载最多的记录。这首诗,也让张永枚一举成名天下尽知。晚年的毛泽东主席还发了话,赞誉他是“八亿人中的一个诗人”。诗歌、长篇小说、戏剧,张永枚在那个年代的创作激情喷发,成了闻名全国的军旅作家。永枚老人登上了荣誉的顶峰,也因为时代的政治潮流跌入过痛苦的深渊。

  万里江山万里霜,八千里路云和月。“都过去了,过去了,过眼云烟啊!”老人爽朗地大笑,传来山上林海中的阵阵松涛。

  永枚老人聊起了平常事,也聊起了文学。他突然摆正了一个姿势正色说道:“作为一个写作的人,不能躺在金鱼缸里写作!”老人对文学的理解,对文学的良知,让我长久地感动。年过七旬的永枚老人至今笔耕不辍,他还奔波在屈原故里的路上,去寻找那灿烂文化的文脉,去倾听汨罗江的涛声,去触摸那亘古不变的精神年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