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父亲的诗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9/23 09:05   今晚报

  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他的一生仅有51年,但他经历的战火、惊险、苦难、委屈和病痛,是常人所不容易忍受的。上世纪50年代初,青藏高原酷寒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的艰辛击毁了他最后的支撑能力,病退以后逝世于故乡。

  然而父亲是乐观的,他的乐观来源于他的达观。我小时候常听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大难不过一死,至穷不过要饭”。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过愁苦和惧怕,只有嬉笑或愤
怒。

  我参军以后,1949年9月30日黄昏时分,父亲来北平前门车站送我和战友们远去西北,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在我心中的最后映像,是他越过铁道消失在飞舞着蝙蝠的箭楼前的背影。那年我17岁。

  我到达西安以后不久就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他的一张近照,照片的背面,还题着一首诗。(父亲是喜欢文学的,他能背诵许多诗词和古文,但他极不主张以文为业,理由有二:一是受穷,二是易罹文字狱。)我从未见过父亲写诗,他的第一首诗当是写给我的。诗云:“你看我是谁?原来还是我。我是儿的父,儿是我的果。伴儿西北去,不要想念我。”这诗乍一读来,有点儿“打油”,但系“五古”风格。明白如话的

幽默之中蕴含着化为达观的恋子之情。

  后来我进军西藏,他由北京调往甘肃又调往青海,那时交通不便,工作繁忙,也无休假探亲之说,未能见面。他病重之后,大概自知不久人世,在来信中又写了第二首诗给我:“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生哪能百年?我有文武双全的平儿,愿意弃世长眠。”诗中依然表现出他的达观精神。他把我视为他的骄傲,我的成长成为他平生的慰藉,这一点,也算是我无形中尽的孝心。据母亲讲,他辞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高平呢?”母亲回答他说:“就来了,你等着。”然而,我那时远在拉萨,什么都不知道,而父亲也没有等我。当我回到济南时,他的坟头已经长出了小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