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诗话三题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09/26 09:36   今晚报

  当前诗词的弱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在年长的诗词作者中,依然有不少人怀有一种政治情结,总是蜕不去“意识形态的硬壳”(林贤治先生语)。各种政治历史事件、政治时事、政治人物、政治遗迹、政治纪念日等,经常是他们讴歌、表态的对象,不可或缺的题材。但他们总在重复尽人皆知的结论,官方早有的评价,媒体用过千遍的语言;了无新意,多无诗味,只是
在表达某种政治热情而已。这大概也是中国诗坛独有的现象吧。

  在他们的这类诗中,我看到有四个共同的弱点:一是思想还停留在“文革”以前的状态与水平上,老在重申过去的结论,不但不能与时俱进,甚至未能根据宪法及党章的修改而修正自己的认识,既不反思,更无深思;不但不能给人以新的启迪,甚至习惯性地继续宣扬个人迷信和封建意识。二是缺乏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复制政治读物、报纸新闻为诗,热衷于对国内外时事频频表态,以紧密配合官方的宣传为诗的题诗。三是不懂四声、平仄和词牌,甚至连普通话的读音也不掌握,却将本来属于民歌体的作品标以五绝、七律、满江红等字样,且久久不能解除此项误会。四是没有自己文学语言,使用的是重复过无数遍的概念性词汇,纯理性词汇,毫无诗味;有时则搬用唐宋诗词或毛泽东诗词的熟句,且不加引号。

  对于这类作者固然不能也无法苛求,但是我作为一个诗的读者,看到了这种也是中国当代诗坛一景的现象,有权利表示自己的关注和痛苦。

  论古的蛇足

  今人在介绍、评论古人的诗作和诗论时,指出他的特点、论点和成就,并注重他比之他的前人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就可以了,很好了,足够了。不必也不应该按照今人的标准(而且不一定是正确的)加以对照,进行一番批判式说明,如“不够辩证”,“片面”,“有唯美主义倾向”,“有形式主义之嫌”,“没有从人民考虑”等等。每个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用不着为了显示自己的马列主义水平画蛇添足地去一一“指出”他们未能达到今人水平的方面。如果频频“指出”李白和工农兵结合不够,杜甫对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不是有些多余吗?

  诗歌也要向前看

  拜读了《今晚报》上署名李四的一位先生的文章——《也谈诗歌不景气》,其中颇有新的见解。他认为“只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冷静地审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就不难发现,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诗歌,如今已经失去了适合于它的自然经济土壤,又因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很难为现代媒体包装和利用,在以经济效益为取舍的文化市场上,诗歌的不景气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是一种从根子上找原因的说法。

  最初形态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一起在原始人类中起源的,它由口头到文字形成独立的文学体裁,则完成于农耕社会。正如任何一种人文现象、意识形态都是从特定的社会经济中孵化出来的,中国的古典诗歌既然是封建社会中的产物,必然满身烙印着农耕文明的花纹,它的小田亩式的容量,精耕细作般的精巧,山水情怀与人情世态的基调都是证明。白话新诗的出现既是诗体的解放,也是内容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胜利。但是中国社会不会停留在“五四”时期,不会停留在五十年代,也没有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信息文明,数字文明,使受众对于文学艺术的选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确,“诗歌的不景气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不接受也得接受。

  不景气仅属于不景气而已,距离消亡还很远很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