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在 野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09 09:51   今晚报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大师之一倪云林,因为钟情于山水,就把房产田亩都卖了,整日在太湖间云游。他画的一幅竹子,画面上有六竹在山野水滨挺立,被称为六君子图,倪云林笔下的山水并非山水,而是精神的寄托。陶渊明在车水马龙的世界里厌倦了,一声归去来,就重返田园世界,悠然见南山了。南山,在陶潜的词汇里,其实与天堂的意思差不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在野,在野并不只是一个隐喻,在古代中国,那确实是有野可在,在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有自然世界的桃花源、伊甸园
作为基础。伟大的诗人、画家无不从自然世界获得关于人生的领悟,诗歌的灵感,自然世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作品。在古代中国,退隐、还乡,“复得返自然”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无论如何,知识分子总是有一个最后退路,这个退路就是“野”,“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自然世界,至少在那里可以独善其身吧。

  在昆明,我已经有十年没有去过滇池了,滇池距离昆明市区并不远,不过十公里路。“文革”时代,那里是我的天堂,在这里,我领悟了作为一个诗人的那些基本元素。那是什么时代啦,没有书,没有学校,没有李白、博尔赫斯,汉语就是社论、大字报和高音喇叭,那时代怎么可以诞生“诗成泣鬼神”的诗人?1966年我在上小学五年级,学校宣布停课,我就在野了,像一个小陶渊明那样,奔向美丽的大自然。我记得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跟着表哥走路去滇池钓鱼,垂钓落日下,悠然见新月,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倪云林那样的山水诗人,在天地之间,培养了浩然之气。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产生自白洋淀,也不是偶然的。把因政治惩罚而被下放到“西伯利亚”的经历视为“在野”还是“流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个深刻区别。

  最近重返滇池,那里已经成为现代化昆明的一个污水排泄池。往昔阳光灿烂,沙鸥集翔、沙粒泛着金光的湖湾荒草丛生,建筑倒塌,蚊子在喧嚣。就像已经倒闭的大工厂的后院,它曾经生产过李白式的青春。在一个水泥制作的圆筒里面坐着两个孩子,他们在玩某种干燥的游戏,他们忽然爬出来,走了,圆筒的那一头是灰色的天空,黑的滇池,波浪像古代那样摇晃着。我忽然想到,要是现在再停课闹革命的话,我那十一岁的女儿可没有在野的地方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