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生活聊吧——父母别做孩子的退路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13 01:05   北京娱乐信报

  阿元和专家谈《女儿遭同学误解想不开》

  心灵早餐会

  主持人:阿元

  点评心理咨询师:高颖

  阿元:读者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和高颖一起来关注马先生的苦恼。

  孩子成长必然伴随痛苦

  高颖:我看了马先生在信报刊登的口述,我非常理解马先生和爱人对于孩子的焦虑、痛苦和绝望之情,子女心里痛苦,父母只会加倍地难过。很多家长和马先生夫妇一样,碰到孩子迷茫痛苦的时候,自己忧心如焚,又爱莫能助。所以,马先生会说,自己就是管不了女儿,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不是事业和生活中的种种磨砺,反而是对女儿的教育。

  现在女儿莹莹的痛苦是全家人的痛苦,其实,马先生不妨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来对待这个事情,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从年幼无知、莽撞偏激,到善解人意、深思熟虑,都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学习的,关于成长的学习并不是仅仅从书本上获得,更多的是要在事情中得以积累。我们中国的家长认为要为了孩子的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父母付出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少受苦,少受气,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痛苦。

  

  于建军/绘孩子痛苦在认知方式的改变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莹莹的痛苦,以前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单纯,没有必要提防他人,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决定而过多的思考,所以,她会把拾到的手机轻易地交给学校临时雇用的保安,而不是老师,或者民警。但这个事情的结局却是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羞辱,这种痛苦更多来源于孩子的认识模式发生改变,事实证明,自己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并不一致,跌了跟头,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认知模式,自己需要重新学习做事的方法,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重新给予判断,这些都伴随着否定自己的痛苦,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自我否定,重新开始。

  所以,莹莹其实也明白自己的方式有欠缺之处,自己的无心错误带来了一定的代价,她也自责,甚至后悔。

  4招应对孩子休学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莹莹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积极的痛苦,不经历这些就无法获得成熟,尽管这是在客观事实压迫下不得不进行的。因此,马先生不要过多地解释,也不必哄劝、安慰、物质补偿等等,给孩子一个消化、改变的过程。这个时候,马先生需要做的是:1.在家庭内部,和爱人一起不再关注这个事情,当着孩子不再提起,让事情的影响尽快消失。2.注意孩子的异常举动,防止出现过激行为。3.等待孩子平静下来,莹莹从极端愤怒、委屈的情绪里摆脱出来,是需要一个过程,其间还会反反复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度量了。4.孩子不想上学,不要直接硬性地表示反对,可以让孩子给自己一个复学的时间,比如说:“你可以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不过,你能告诉我你准备休息多长时间吗?”也许孩子会故意激怒你,这个时候,你需要冷静和回避孩子的挑衅,然后择期在她冷静的时候再次询问,可以说“爸爸很理解你,我觉得你应该休息,休息一周的时间,然后继续开始自己的学习。”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痛苦

  莹莹的问题表面上是孩子的任性和不成熟,同时也是家长的心理困惑。从孩子到成年人,女儿本身需要不断的改变,那么父母也是需要认知模式的改变,孩子会有自己的痛苦,会有苦闷的时候,物质补偿越来越不管用了,许多父母在孩子成熟阶段都会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听劝而痛苦万分。

  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苦恼,他们苦恼意味着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意味着他们在反思自己,在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对策,这种“苦恼”是成长中必须的。所以,马先生和爱人也要注意平息自己的焦虑,不要把孩子的痛苦也当作自己的痛苦,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打算真正帮助孩子,那就让自己的心灵充满快乐和力量吧。

  信报记者裴钰

  阿元说话

  成长的痛苦是有益的

  孩子们会把爸爸妈妈比喻成大树,树荫可以乘凉,树干可以依靠。有不少孩子自己的情感出了问题,在家里要死要活,父母介入两个人之间化解矛盾,也有不少孩子学习与工作不顺,发泄的对象就是父母。

  如果你处理不了情感的矛盾,依靠父母是不可取的,两个人的问题只有彼此间的沟通,靠父母帮助说服对方只可以有效一时。如果你的事业不顺,可能依靠父母的关系能够克服危机,但是化险为夷只是暂时的,挑战还是在后面。

  父母可以扶持一时,但是不能扶持一生,我们心灵中的那棵大树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在情感、事业、生活中,父母不是我们的退路,每个人其实除了前进根本没有退路。绝大多数的孩子随着生活历练的增多,都会逐渐把握好生命的航向,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虽然伴随着痛苦,但心理学认为这种痛苦是积极的。

  父母也不必担心成不了孩子的退路,会被孩子所遗忘,甚至会对孩子有害。我却以为,一个懂得珍惜和负责任的儿子(女儿)又怎么会忽视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折射,孩子不是你的心灵寄托,也不是你的精神支柱,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成年人心中的那棵树归根到底也是自己。

  裴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