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安静,朋友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13 08:52   今晚报

  如果说安静也是一种素质,准会吓人一跳。但是,仔细想想,安静还真就是一种素质,不但是个人素质,还是国民素质,而且还是一种文明、一种现代的国民素质呢。

  说一些人是话痨,也许过于刻薄,但我们确是不分场合地说得太多了。而且不是一般地说,是喊、是嚷、是叫、是闹哄。在饭店酒楼,常常会碰到一些大呼大叫的朋友,他们放肆地、可着嗓门地喊叫;畅意地、无所顾忌地大笑。劝酒、讲段子、男男女女,好像要把
饭店搞成几个人的狂欢节。

  但是,其他食客呢?不论愿意与否,他们只能忍受这些令人心烦的噪音。车站、码头、公共汽车、火车上的情况也差不多,每天每天都能碰到那些大嗓门儿的人们。手机也不断地接、不断地打;办公、下指令、谈生意、讲笑话、调情;此起彼伏,仿佛这世界只属于他一个人似的。

  学校的情况,也难例外。一走出教室,楼道里便响起

高跟鞋的咄咄声,以及男生女生高亢的呼喊,全不顾教室里还有别人在听课。

  在极需安静的

医院里,我也几次遇上大嗓门儿的白衣天使,她们闹哄起来一点都不比别处差。

  现代生活的尺度,是应当尊重个人自由的。但是个人自由应不以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你自由了,别人受的却是你的自由的熬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既当学会尊重自己,也当学会尊重他人,这社会才能和谐。

  噪音的侵他性是不容置疑的。

  1996年,在回归前的澳门,我曾误闯进总督的官邸。我本意是想看看那官邸里的内部构造和设置,但是当我进入楼道的当口,竟然发现大厅里有二三百葡萄牙人在聚餐。他们在静静地吃,很少有人大声说话。正在餐饮的葡国人,抬头看着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脸上漂浮起些许的惊讶,一个人便起身来用汉语询问我有什么事,我说:对不起,我是想进来看看的,没想到打扰了你们的用餐。

  这个场面,让我很感惊讶。试想,假如有二三百个中国人在此地用餐,会是什么光景呢?保不准五米十米以外,就会听到那里边传出的响遏行云的声响。

  生活是要学习的。现代生活更需要学习。

  在少林寺,我和朋友一边交谈着一边参观僧人的墓地。也许我们的声音大了些,走过来一位美国的老妇人,用竖在唇上的食指向我们示意,意思是不要喧哗,不要惊扰了那些长眠地下的僧人的安宁。

  那时刻,我脸红了。由一个外国老太太来纠正我的不雅,实在是给咱中国人丢脸。我想我是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的中国人身上向来的恶习。

  在火车的车厢里,手机声常常此起彼落。

  在北京机场候机大厅里,我也常常遇到边走边打手机的人们。手机已经普及,这种极方便的沟通方式,也加剧了公共场合的烦乱。噪音、噪音,到处都是噪音,生活其间,你烦不烦?

  想必有一天,也会为手机立法的,哪些地方可以打,哪些地方不可以打。我想这是一定的。

  生活总要有法则,有秩序。当我们不分场合,总以为像在自己家里,可以任意地驰骋自由的时候,问题同时也就来了,它会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自由?

  社会的群体性,注定人应当顾及自己,也顾及他人,非此,大家怎么还能共处呢?

  所以,学会安静,其实是一种文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