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百年中营,我心中的坐标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13 08:52   今晚报

  在中营小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又回到母校怀抱。这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筹建,1906年3月5日建成的小学,是天津最早的官办小学。最初叫天津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位于老城中。如今校名沿用的是1960年命名的中营小学。她历经百年,严格遵照学校创办人、近代爱国教育家——刘宝慈先生“勤朴敏健”的校训,严谨教学、育知育人。

  如今中营小学现代化教学楼高大宽敞,运动场上有了塑胶跑道,但这一切都寻不回
我往昔的记忆,只有穿过为纪念刘宝慈先生而建的“扫云廊”,才可见到老校舍那四道走廊环绕连接的院落,才可见到见证着中营小学百年沧桑的“竹生亭”。

  记得报考中营小学的那天,父亲指着“竹生亭”里记载着这座老校创办历史的石碑告诉我,这是座非常有名的学校,成为这里的学生是令人自豪的。那时的我还不懂得什么是自豪,只是懵懵懂懂跟随着高年级大同学在四个院落的教室间穿梭,回答每一个教室里主考老师的提问,全程考完需要两个小时。最后再被送回到家长们休息的一道院。不知是一路考来战战兢兢的憋闷,还是人生第一次脱开父母的牵手,独自面对严肃陌生的考验,一见到父母,委屈的泪水立刻在眼里打着转儿。那是中营小学给我上的第一课,告诉我今后的事情就要独立面对了。就是这时起,中营小学的校友们于1943年为纪念第一任校长刘宝慈先生而建的“竹生亭”便和着雏鸟初翔的泪水,记在了心里。识字多了之后,才从“竹生亭”的碑文里得知,刘宝慈先生1873年生人,21岁中举,1903年

留学日本,1905年被任命为模范小学堂长,直到去世。他以校为家,治学严明,爱生如子,专心教育,任教长达36年。他病逝消息传出后,远近吊唁者达数千人,校友纷纷捐款,为之建亭立碑。先生号“竹生”,取其号命名为“竹生亭”。新校舍扩建时,学校又取先生的字“扫云”,建盖了今天的“扫云廊”,与“竹生亭”相呼应。源自郑板桥关于竹之“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的精彩描绘和博大寓意。

  经过四道院落的每排教室,仿佛都听到了20年前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每一道院落的树木依然高大挺立,多年来任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它的身旁嬉戏玩耍。三道院与四道院相接的东西两处天井各有一棵紫藤萝,每到花开季节紫藤萝花缀满藤架,迎接新生们的笑脸;每年结种之时,琵琶一样的种子吊挂在藤间,目送着毕业生的背影。一届又一届,一年又一年,无论风云变迁,作为校花的紫藤萝始终绽放着笑脸,守望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守望着这片教书育人的院落。

  就是在这四道院落中,走出了许许多多英才,有曾历任辽宁、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著名书法家龚望,著名画家刘子久,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翟裕生,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中央军委上将陈克勤,原比利时大使、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宋明江,著名演员郭法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的成就是与母校的培育分不开的。1912年毕业生、中国著名内分泌学专家、“中国钙磷代谢之父”朱宪彝生前曾写道:我在天津度过了我的小学时代,打下了我一生成长的基础。1919年毕业生、我国著名导演、杰出的戏剧艺术家、话剧“中国学派”之父焦菊隐,1983年6月在《剧坛》上发表回忆母校的文章称:我在小学受着这种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文明人,将来富国裕民,强国强种。

  如今我站在四道院记载着中营小学百年历史的纪念碑前,望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为能在这百年历史中亲历六年时光,成为百年历史的一部分而感到幸运和自豪。无论她怎样变化,在我心中她已成为永远不变的坐标。如今的校园,回过头是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回忆,向前看是光明的每一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