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吴清忠——“中医必须重视科研 治疗慢性病有潜力”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15 06:00   北京娱乐信报

  观中医前景

  中医治疗慢性病更有潜力

  记:您曾说过,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达这些健康身体方式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是把中医的传统观念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让大家正确地理解中医。您认为大陆民众对中
医有哪些不正确的看法呢?

  吴:大陆民众和台湾民众都有相同的问题,主要是受到西医的影响,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点来看问题。生病时只想尽快地消除症状,根本没有足够的耐性把疾病的根源去除。

  记:近一段时间,如何看待中医,是很多人争论的话题,一些人动辄贬之为“不科学”、“迷信”而大加鞭挞,甚至提出“告别中医中药”。您怎么看待中医和西医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吴:在所有慢性病都还没找到解决方案的今天,这些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

  西医在细菌学方面的发展,克服了大多数的传染病,无疑为人类做出极大贡献,而这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也将长期继续为人类服务,是中医完全无法替代的。

  另外,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的长足发展,以及在急救技术上的各种手段,无疑也是中医无法也不需要替代的。

  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相较于西医,中医有更完整的理论基础,也有更大的机会发展出解决方案。但这些都是仍在发展中的技术,在没有完全证实成功或失败之前,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决定中医的去留。

  另外,对于“迷信”或“不科学”的判定,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标准。大多数认定中医是迷信或不科学的人,其假设是现代的科技已达到非常发达的年代,这是每一个年代都有人会犯的错误。不能被现代科学认证的理论,有可能是迷信,也有可能是现代科技还不具备足够的证实能力。

  在这个世界各国都开始着手研究中医的年代,我们中国人贸然废止中医,只是把自己的宝贝拱手让人而已。

  

  电影《刮痧》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医的不理解品中医人才

  师徒制教学更易出名医

  记者:您认为国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中医?

  吴:中医的概念自古融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近百年来西医盛行后,这些概念慢慢地被丢弃了,这非常可惜。国人应该明白,面对各种慢性病,中医远比西医有更丰富的理论,也更有机会解决这些慢性病。

  养生学是中医的精华之一,国人应该在还没有生病之前,依照中医的理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

  记:调查显示,中国著名中医人数已从20前年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您认为造成今天中医尴尬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吴:这个问题有许多原因,仅就我个人理解提出两项。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但医药行业一直是国家严格控管的行业,医生的收入偏低,优秀的年轻人投入这个行业不容易有发展。一些本来学习中医的年轻人转行做医药销售,收入比医生高许多。

  另外,中医的学校教学,仅能教导中医的基本知识,大多数大学刚毕业的医生,根本不会看病。到医院里,又不一定有老医师愿意倾囊相授,年轻的优秀医生的出现就更困难了。在中医科学化没完成前,仿效西医体系建立的中医教学系统很难培养成真正的好医生。和目前状况相比,过去的师徒制教学体系可能更有机会培训出名医。

  看中医发展

  中医科学化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现在中医在台湾是怎样的处境?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呢?

  吴:台湾和大陆很接近,大多数人都只有在西医无能为力时,才求助中医。西方国家在慢性病的发展遇到了问题的今天,开始尝试考虑中医的可能性。但中医古籍对西方国家的学者专家而言,实在无法理解。因此,他们仍以西医的角度,只利用中医的药。中医的发展,最终得由我们自己担当最重要的角色。

  记: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您是怎样的态度?

  吴:我很乐观。慢性病研究方面,许多西方国家循着西医的体系看不到解决的方向,纷纷成立中医研究组织。同时,大陆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学习中医养生观念,做好预防医学,减少疾病发生,进而大幅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全世界正有愈来愈多的经费和人才投入中医药领域,相信中医科学化只是时间问题。

  记:要想把中医发扬光大,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吴:应从科研方面做起。中医不仅涉及医学领域,还涉及物理、化学、数学以及系统学。目前中医科研主管机构的成员,多数是由中医领域的医师担任,这些人基础科学素养不足,他们提出的科研题目,多半是些枝微末节的小课题,走不出现有的框架。

  要从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挑选具有系统观的科学家,负责中医现代化科研经费的分配,召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参与中医的基础研究。

  人体涉及的科技,远超过目前认识水平,只有当代最顶尖的科学家,才有机会使中医真正的科学化。信报记者赵明宇

  【观点交锋】

  我们是否应该告别中医药

  从1879年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以来,许多著名的文豪、思想家、医生和政治家都试图废除中医,至今没有成功。

  在2006年第4期《医学与哲学》杂志上,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公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随后他在网上发出《关于征集告别中医中药签名的公告》,主要意见是要让中医在5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目前已征集到上万人的签名。此举引起广泛争论。我们是否应该告别中医药?记者就争论的主要方面整理了双方观点。

  ■关于中医“科学性”

  正方:中医的一些部分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有价值的”和“科学的”是不同的概念。中医系统观的论文只是一些煞有介事的术语堆积,未达到系统因果观的水平。中医的系统因果观,目前还处在搬弄系统科学术语进行自我标榜的水平上。

  反方:正确的治疗原则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治疗原则对医师来说有时比具体的治疗更重要。

  ■关于脉诊“确定性”

  正方:科学的东西必须遵守确定性原则。中医脉诊的描述不精确,会给诊断、施治、法医鉴定带来相当大的混乱。中医不去寻求导致“症”的病理学基础,只浮在“症”的表面“辨症施治”。这造就了医生蔑视必然性的思维惰性。

  反方:现在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均不是建立在完全的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多半是进行可能性诊断,从100%到0%不等。就是做了很多检查之后,许多诊断仍然是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多大,但不排除可能是别的疾病”。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的“症”来表征疾病,西医则用医学检验来判断病理。它们属于不同的规范。中医有了症,就可以“对症下药”。与西医的“对症治疗”有一定相似。

  ■关于中药毒性

  正方:“是药三分毒”。但西药在生产和检验方面是相当负责任的。西药都阐明了毒副作用,给出使用建议。中药没有阐明毒副作用,不等于它们没有毒副作用。一切不安全的治病理论和方法,都应该努力排除。

  反方:中医有以毒物入药而治好顽症的经验。普遍来看,中药毒性的存在概率少于西药。而且,中药的毒性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信报记者闫书英/整理

  【记者感言】

  以“科学态度”看待中医

  我本人是《人体使用手册》的忠实读者,而且我知道有一批人都像我一样,把这本书反复看了几遍。有一阵,我经常提起这本书如何之好,甚至在不同场合,逮着机会就介绍书中内容,甚至招来一些朋友和同事的玩笑。

  之所以总提这本书,因为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内容的重要,非常希望能与我的朋友和同事一起分享有益的东西,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健康观念上出了怎样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按书中教授的方法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

  无论对中医还是西医,我本人都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第六感,我认为吴清忠传授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正如对现在在大众中尤其网络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中医之辩,夸的人未必夸到点子上,批的人又有几个有发言权?

  觉得吴清忠的一个观点极对,“从现在的观点评论一百年前的科技,没有人会认为一百年前科技很发达。同理,一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也必定没有人会认定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现代不能被科学认证的理论,很可能在一百年或五百年后的科技手段就能被认证。因此,不能被现代科学认证的理论,有可能是迷信,也有可能是现代科技还不具备足够的证实能力。

  如果大家都理解了这样的观点,相信就不会有人再轻易地或者贸然地“告别中医”了。

  信报记者赵明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