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城墙建成孤版门楼 | ||||
---|---|---|---|---|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22 06:20 北京娱乐信报 | ||||
屋顶仿照太和殿式样 权威专家反复讨论定稿 投资2.5亿元的北京城中轴线部分明代皇城墙主体修复部分日前完工,全部工程将于明年结束。记者昨天在地安门内大街上看到,这段550米的明代皇城墙上的两座门楼也已复建完工,门楼顶部造型是故宫太和殿殿顶造型的微缩版。整个修复工程完全按照传统老手艺进行,所耗费时间和人工比用现代技术多出5到6倍。
这种式样的石门楼只有明皇城墙有门楼 屋顶仿照太和殿式样 红墙、黄瓦、飞檐翘起……昨天,记者看到坐落在地安门内大街东西两侧的两座新修复的门楼——慈惠门门楼和油漆作儿门楼隔着川流不息的车流遥相呼应,正脊上两个加望兽眺望远方,飞脊上的抱头狮子小巧精致。黄色的琉璃瓦下,双排的椽子显示出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的高规格。门楼的屋檐四面都有坡,“这叫‘四面坡’,是古建中规格较高的一种屋面。”古建专家告诉记者。 与明代皇城墙一样,这两座门楼上铺的也是皇家建筑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负责现场施工的张宝乐介绍说,之所以说它是故宫太和殿殿顶的“微缩版”,是因为两者都是庑殿顶,叫做五脊四坡式。不过太和殿殿顶为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而这个是单檐的“门楼庑殿顶”。 据了解,此次恢复的两座门楼分别位于东、西两段皇城墙中段。这两段北起地安门内大街,南至景山后街的老城墙,虽然全长仅550米,但却是北京的皇城墙。据古建专家介绍,这段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规制等级仅次于故宫。但民国年间,皇城墙就逐渐被房屋遮挡,并最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今年8月,这段消失了70多年的皇城墙才得以“重见天日”。明年这两段明代皇城墙修复工作将全部结束,重新展现在市民面前。
屋顶的加望兽也与太和殿顶的类似资金 2.5亿再现明代皇城墙 “原来根本看不到完整的老城墙,全都被小商铺、住户挡住了。”家住附近胡同里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说?押“露在外边的城墙也就剩下100多米,墙皮脱落,墙身上长出小树,上面的黄琉璃瓦更是残的残,破的破。” 西城文委的工作人员介绍,东西两侧残存的城墙除墙皮剥落、瓦面塌陷之外,还存在鼓胀、墙砖酥碱等安全隐患。 去年起,市政府为此次修缮投资2.5亿元,迁走依着城墙的商铺和住户,皇城墙亮出来了。随后,郑孝燮、罗哲文等一批文物界的泰斗,专门为皇城墙“会诊”,并提出修缮方案,其中两座全新设计的门楼是亮点。 修复 5层城砖有5种砌法 与用现代技术修墙相比,用传统技术修复老城墙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工要多出5至6倍。每块砖的尺寸都是48×24×12(厘米),重20多斤。砌城墙从内到外共分5层,有5种砌法,刷涂料也分两种刷法。 琉璃瓦与墙砖之间的弧度叫做冰盘檐,“这都是纯手工磨出来的,先用刀砍出大样,然后用锉慢慢磨,靠的全是经验。一般做好三块砖就要两天时间。”正在施工的一位老师傅说。 史话 清末民初始开门楼 “从明朝到清朝初期,这墙上还没有门。”古建专家王世仁介绍,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城墙上逐渐出现了门楼,当时可能只是简单的门洞或者随墙门。此次,为了整体恢复皇城墙的风貌和气势,王世仁、李准、宣祥鎏等古建、规划界的权威专家们反复研究论证,并最终设计出这两座门楼的样式。这种石门楼在北京独一无二,连故宫中的门楼也全部为木质结构。信报记者张然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