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你还写信吗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24 11:00   今晚报

  这个令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仇润喜先生在其新著《信海游》里提出来的。并非杞人之忧,似乎已成了不争的现实……我本人也曾接受过这方面的调查:

  问:你现在还写信吗?

  答:当然,现在通讯手段无比发达,写信变得非常容易,无须跑邮局、贴邮票,自
然要比以前写得更多了。比如每天至少要发送十几封电子邮件,多者要几十封,手机短信就更不用说了,随接随回,随时随地,简直难以统计。

  问:严格地说电子邮件不算书信。古人云,人言为信,而言又为心之声,故书信是最诚实的心声。邮件里却有垃圾,还有病毒,防不胜防,满天飞舞。邮件经常是无须写抬头和落款的,或者一次发给许多人,完全不必遵循书信的格式,有事说事,没事乱说。而手机短信就更不能算书信,现代人一般都叫它段子。我们所说的是指严格意义或传统意义上的书信,用笔写在纸上。现在你一年还能写多少封?

  答:几乎不动笔了,偶尔碰上特殊情况或许会写上一两封……

  说到这儿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原来书信确是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若依次类推,将要消失的还远不止书信。不是还有人说,“现在是读图的时代,图像要取代文字”,“电子阅读即将淘汰纸质阅读”……两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纸质媒介将在10年内被淘汰,去年他又放言,电子报纸将在3年内取代纸质报纸。

  当今世界流行两样东西:说大话和恐怖主义。比如《西游记》本身已经够夸张了,可现代人还嫌夸张得不够,又弄出个《大话西游》。眼下时兴的还有“大话电子”,仿佛电子时代只要有电子一样东西就足够了,其他的一切皆可淘汰。大话说得斩钉截铁,也能形成一种恐怖效应,甚至能造成一种文化恐慌。

  我却不是很相信。尽管我的写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电脑和网络,但在网络上阅读最多不能超过四个小时,超过了就头晕眼花,极为疲乏,比抱着一本纸印的书读一天还累。我根本不相信电子图书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取代纸质图书,文字也更不会被图像所取代。

  社会习俗接受方便,不方便或不便宜的东西,不会推广得太快。现代精英分子常常高估了自己的意识,也高估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淘汰一种强大的流传经久的社会文化、或许还有社会习俗,哪有那么简单?发现不等于实现,出现不等于普及。

  或许我是老顽固了,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中国的文字和用纸张印出来的书,会死无葬身之地。当然,也包括书信。

  仇润喜先生是中国书信文化方面的权威,《信海游》堪称是“书信大全”,其中列举了大量事实,以证明书信不会从电子世界中消亡。尽管现代社会变化急速,不断有老东西消失,新东西出现,但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现象,却不会那么轻易而急速地说没就没了。

  书信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被广泛应用,诸侯间联系频繁,多是持“书”往来,献书、上书、下书、捎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快而已。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其中有国书、家书、战书、情书、讨伐书、谢罪书、告天下书……延续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书”就更多了,公证书、通知书、判决书、调解书、建议书、离婚书、遗书等等。

  而“信”,在中古时期作“信使”解,指传送书信的人。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考证:“晋人书问凡言信至或遣信者,皆指信为使臣也。”到南北朝时,“书”和“信”合并为一个词语,至唐代遂具备了今人所说的书信的涵义。今天的世界尽管已经步入网络时代,但网络终究是虚幻的,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世界和现代人真实的生活。

  诸如网恋,纯属私人情感范畴的活动,最有条件可以“虚幻”一番,当恋到一定程度却仍觉网恋不过瘾、不解渴,必须要见面,要真杀实砍地接触一下,恋爱一场。其结果往往会产生三种可能,一种是见面之后大失所望,甚至被骗被杀。第二种是发生一夜情,第三种也是最好的结果,是换得一张实实在在的“婚书”——你看,又回到“书”上来了。

  最私密的个人交往尚且如此,还用说那些频繁的重大政治活动和经济行为吗?一个国家的大使到任后,必须要向派驻国的元首“递交国书”,而不能改成“发送邮件”。任何商业贸易的成功进行,也必须签署严格而正规的合同书,绝不能以电子邮件代替。私人交往也一样,有位平时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跟我联系的老朋友,最近突然写来亲笔信,并要求我也用笔写封回信,他说老发伊妹儿感到朋友之间越来越陌生、越疏远,只有见到你的亲笔信才会感到亲切,你的性格、说话的语气,乃至音容笑貌都可跃然纸上,也便于长久保存。他非常怀念以前那个看手稿的年代……

  由此我想起每到年后整理

贺卡时的选择,一年一堆,都保留不可能,没有地方放,便挑出那些用笔书写的贺卡保存起来。凡提前将祝福的话都印好了,甚至连名字都是打印的贺卡,没有传递对方一点真实的信息,便一律销毁。因为保留那个也没有意义。

  近两年还有更怪的事情,有些杂志希望我将电脑打印的稿子再用笔重抄一遍,稿费加倍。这不是有病吗?当年一窝蜂地都拼命“换笔”,现在用笔写字又变得金贵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出版社拒绝手稿,纽约一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社曾请专家论证过电脑打字和手写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创作在最辉煌的时候,电脑限制了想像力。”于是这家出版社制定了一条社规:“永远欢迎手稿”。

  这也让我对书信更有信心,同样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从世界上消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