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好样的,汉德克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26 11:00   今晚报

  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市郊一家餐馆的后院,和这位作家相见,算来快20年了。那时,他是奥地利最有名气的作家之一,45岁,写诗、小说、剧本,也写广播剧、电视剧,重点写诗。和他搭伴的一个电影女演员玛丽说:“我们更愿意叫他诗人!”奥中友协的燕珊女士预先给我们介绍说:“这位作家有个特点,最怕讲话,一再嘱咐不要让他多讲话。”我们的作家代表团,团长徐怀中和陈丹晨、苏叔阳与我,年龄都比他大,我恰大10岁,这位衣着、言谈都朴实的奥国名作家,在我们一行跟前,腼腆得有些像农村大小伙子。
我读过他一些作品,从作品看人,觉得他是那种很有个性,很有主见的作家。我说了我的看法,并说:“我读了我国老诗人绿原翻译的你的《颠倒的世界》一诗,印象很深刻,尤是这样的看法。”他点头赞同。他说他很向往中国,找机会一定来看看。

  这些年来,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已到了六十有四年龄的这位异国朋友,情况怎样?清醒着,还是迷失了?是否也像我们有人那样在“躲避崇高”?近从2006年9月7日《文学报》王滨滨《当“海涅”遭遇米洛舍维奇》一文中,喜出望外地获知了老朋友的信息。文中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有个在国际上有些影响的“海涅文学奖”,三年发一次,今年经评委评定,发给奥地利这位作家,说“彼得·汉德克像海涅一样在其作品中坚持走追求真理之路,他诗人的目光针对着公众舆论及其陈规戒律”。不料,此事在该市政界引起争议,几个政党开会做出决议,声称海涅文学奖,不仅是文学奖,而且也是政治奖(注:看,国外名奖都是考虑政治的)。因为汉德克在文章中同情米洛舍维奇和塞尔维亚民族的遭遇,并甘愿准备去海牙国际法庭为米洛舍维奇作辩护;米在今年3月去世时,他又毅然出席了米的葬礼活动。有记者问汉德克,是否后悔写了同情南斯拉夫的文章,他坚定地回答:“我为我写的每一句有关南斯拉夫的句子而自豪。”正在人们议论不休时,他出来表态说,拒绝接受这个奖。他给杜塞尔多夫市市长写信说,他的目的是免去市长再去召集会议的麻烦,好“让市议员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去,比如在莱茵河畔野餐一顿”。我们1987年那次访问奥地利时,也顺访当时的联邦德国,住在莱茵河畔波恩附近,杜塞尔多夫市就在北面不远的莱茵河东岸。汉德克给杜市市长的信中表示:只是遗憾的是,“不能在12月份的颁奖会上阐述一下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区别了”。

  此事引起了同一个国度中另一个城市人们的不平。柏林市也有个相同等级的“海涅文学奖”,发起人说杜市取消这个奖的决定,是“对艺术自由的攻击”,他们决定将柏林的海涅文学奖发给汉德克。但汉德克又拒绝了。说他主张把5万欧元的奖金捐给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前一个拒绝是对不友好的拒绝,后一个拒绝是对友好的拒绝,两个拒绝都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前一个是让一些人们少些开那样的会,应当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清爽一下思想;后一个是建议将奖金捐给塞尔维亚人。这里实际上继续表明他原有的坚定立场。

  多瑙河畔这位老朋友,是挺立着腰身的一条好汉。是可敬可佩的。正义,正直,无国度之分,也无年龄之别,这位作家身上的那种精神,这样的一条硬汉,不管站在哪里,不管是我们的同行还是别行业的,是作家、诗人还是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走过去,与之并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