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八十年代的意义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0/30 01:30   今晚报

  最近,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了一种知识界的风尚。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周末画报》也作了专辑《八十年代真好》。《万象》杂志的一位作者提到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像回忆‘五四’一样回忆八十年代”。不少知识分子对于八十年代的天真和执着的追求,开放而自信的风范情有独钟。从今天回忆八十年代,也说明八十年代的那些故事已经是我们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我们走过来的道路的关键一章,让人难以忘怀。

  这种回忆一方面是对于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感伤,感慨这个青春岁月的一去不返,感慨当年的纯真和天真的消逝。另一方面,却也流露出某种对于今天的对照和反思的意味。这种感慨当然有很深的个人的感性色彩,却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我以为,许多人对于那个时代的怀念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对于那个时代我们大家的“共识”和认同感的怀念。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当时大家对于未来并不完全清晰和明确,却有一种对于变革的强烈的共识。当时人们对于文革时代的痛苦和压抑记忆犹新,大家都愿意寻找一个不同的未来。尽管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千差万别,但对于变革的渴望,对于新的生活的期待,对于未来的承诺都是没有疑义的。那个“起点”确实是让中国人获得了新的可能和新的希望。这恰恰是八十年代最为可贵的一点。那时的物质生活仍然很匮乏,那时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很天真,那时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很简单。但那毕竟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的一部分。整个国家和它的人民都沉浸在一种变革的氛围之中,大家做事可能简单和片面,却有一种自信的力量和面对未来的勇气。其实,今天想来,那个时代的共识就是今天的“中国梦”。我们凭自己的力量能够给我们自己美好的未来和美好的生活的承诺,就是这个“中国梦”的核心。我们大家就是从那个时刻一起起步,在不断的开拓和创造的激情中找到自己的未来的。

  从今天看八十年代,我觉得那时的理想虽然可能不够完美和不够深入,却有一种面向未来的气势。正是由于我们有了梦想,我们才可以承担现实的挑战。我在读本科和当研究生的几年,北大老师们的生活确实相当匮乏,工资也非常少,比起在北大门口摆摊的个体户要穷得多,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虽然收入低,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地站在讲台上,以最大的热情为我们讲课。我甚至没有听到他们有只言片语的抱怨,而是在一种艰难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忠实职责。那时也并不是没有“阶层”的差异的,但我们却明白一切来之不易,我们只有一起向前走,而不是互相指责和抱怨。比起今天一些年轻人对于自己一些不如意的随时的抱怨和激愤,他们其实承担得太多。

  今天想来,那时的社会也已经有了许多诱惑和可能,也有了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但我的老师们却依然有信心。因为国家的变革让他们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可能,让他们由于梦想和希望而忍受一时的困难和艰辛。因为这个国家绘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可能,他们想像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这个国家和世界可能变得更加美好,而个人的前途当然也会变得美好。这种对于社会团结和认同的信心和承诺,这种自信的力量可能是八十年代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遗产。我把这看成一种对于发展的信心,正是由于这个社会可以给人梦想和具体而微的希望,这个物质贫瘠的八十年代才会有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

  同时,正是由于有了一种团结的意识和认同感,我们才没有那么多的界限和分歧。我的老师曾经把北岛的诗和苏小明的歌曲放在一起讨论和思考。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对于通俗高雅的争议,而是感到无论是“朦胧诗”还是“流行歌曲”都是这个社会正在变革的标志。这种开阔的胸怀和气度正是一个时代的美好之处。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比起八十年代“梦开始的时候”远远更丰裕的物质基础,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那个时期的那种认同和团结的力量。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中国梦的光芒仍然会继续在前方闪烁,它会让所有人分享它的光芒。虽然我们面前还有太多的挑战,但今天比起八十年代,我们已经有了更强的力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