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回忆:撇了镰刀上青山 | ||
---|---|---|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1/02 13:34 今晚报 | ||
老话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当初我在大山沟里插队,数年间让我和社员发愁的,却是守着青山在,就是没柴烧。为省柴,我每天上工前把一锅米烧个小开(水刚冒泡),到中午,米泡烂,吃到转天早上,再煮一锅。那饭,是丁点香味也没有呀! 那时夏天远看山上确是绿的,近看则是秃的,但凡能往灶膛里填的草木,一概割光,只剩些贴地皮的小草装点风景。山上没了树木荆丛蒿草,就风起沙土飞,雨下泥石流,毁 已是这般光景,村边又见妇女背着柴篓拎镐归来。细看,篓内尽是些荆梢(山上一种灌木,多年生)根茎。我略知一二,忙问刨了根不就彻底刨绝了吗?妇女不答指指山上,山上的羊群正在觅食。山羊看似温顺,但其吃草的方式是很可怕的,它嘴啃蹄刨,斩草又除根。多少歌中唱羊群似白云朵朵,然朵朵白云在山上飘过,身后留下的却是万千蹄印和点点黄沙。有一种景象是极其可怕的:沙山有一层薄土层遮盖,上有青青草皮宛似绿毯。然一旦撕开个口子,哪怕是个小口子,其后果就是越撕越大沙从中来无法弥补。就好像人的皮肤划出一个伤口又无法医治。只不过人淌的是红色的血,而绿色间泛溢的是不尽的黄沙。丰宁是与北京郊县接壤的,故当时有文章惊呼“风沙已逼近北京城”,也不为虚。 风沙无情人有情。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像台词,但又十分贴切。往下的事情终于让人高兴了,有了中央的号召和政策,有了人民群众的奋战,几年下来,新世纪的环保工作在乡村就显示了成效。在燕山北部这片方圆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地里,有“退耕还林”、“退田还河”、“封山育林”、“草场围栏”、“山羊舍养”、“水源保护”、“沙土改造”、“沼气做饭”等若干工程项目,或正在启动,或在稳妥落实。比如在河水的保护上,供北京、天津两市饮用水的潮河和滦河,其源头均在丰宁县境内,其流域又多在承德所辖县份里。为给京、津人民送上干净的水,承德下了死命令,河流所经之处绝不允许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厂矿。只这一条,就不知拆了多少停了多少,至今沿河还可见众多荒废的厂房。当然,京、津政府和人民,亦深知此情,屡屡伸出援助之手。于是,两条大河清凌凌的河水,就见证了新时期人们环保的决心和勇气,亦显现了三地之间的鱼水情谊(水质好鱼也多)。 再说沼气。城里人很难想像,一家一个不大的沼气池会有多大作用!我先前也是不知。去年河北全省搞文明生态村建设,我去村里实地考察,看到除了村路硬化(水泥路面),村容美化等内容,还有“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圈(猪圈)、改厕、改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圈、厕秽物及时随水冲进密封的沼气池,与池中秸草等混合后自然生成沼气,沼气经管道输出,连接煤气灶,点着即可做饭(取暖)。别看这个工程不大,但它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乡村环境保护的巨大变革。猪圈水泥地面光净,猪不生病,圈内外少蚊蝇。入厕告别“脚踏两块砖,身下深洞悬”的险境,用上了白瓷便池;沼气做饭,不仅快捷,而且干净,同时省了大量柴草(当然,为了烧炕,天凉后还得烧些秸秆)。只这一点,也不过一二年,你就可见青山有情,回报我们的是繁茂无比草木丛林,还有按规划栽植起来的树林。如今那个身处沙窝里的榔头沟村,也被绿色保护起来,乡亲们告诉我,只要坚持下去,恢复生态原貌,就不愁无有时日。 野火不曾有,春风年年生。有一次我走进山间繁茂葱茏的草木中,忽然就想起当年上山从来都是镰刀不离手,随时准备割些回去烧火做饭的。我一说,同行人都深有感触,说那时真不敢想有空手上山看风景这一天。现在,山里人终于能撇了镰刀上青山了,这绝对是加大环保力度的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为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