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26部诺奖作品翻译者竟一样 克隆加修改,怀疑是抄袭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1/05 00:30   北京娱乐信报

  当今,读者所见的不同语种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由不同译者翻译的。但日前记者却获悉,时代文艺出版社10月推出的一套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却是由同一位译者领衔翻译的,这位译者如何做到了这一点?这可能吗?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甭管用哪种语言写的书,咱都能翻译!价钱还不高!”于建军/绘

  缘起选书

  一套书26部 译者都一样

  最早发现这套涉嫌抄袭的图书的是南京大学

图书馆采访部的陈远焕。

  最近,他在选书时发现了一套“特殊”的图书,“这套书标价600元,名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是时代文艺出版社10月份刚刚出版的。它的排印与外表装帧均不错,体例也符合规范。但在翻阅时我发现全书26部,在译者署名上,竟然是一样的——都署成‘李斯 等译’。当时我就觉得不可思议,这种署名法实在少见,不管翻译的人名气大小,出版时都应该按规矩据实署名,做成这样,很不规范很不严肃。”

  陈先生所说的这一点,记者随即得到证实。记者在卓越网和当当网,均找到了这套书。而书封面上26部确实都是同样地写着“李斯等译”。而且记者注意到,这套文集涉及12个国家的语言,比如蒙森写的《罗马史》是德文版,普吕多姆的《普吕多姆诗选》是英文版,法朗士的《诸神渴了》是法文版,确实不可能依靠李斯这一位译者,就完成这26部书的翻译。

  此外,陈先生还指出,这套书的责任编辑都是一个人,26本严肃文学作品只有一个责任编辑,如何保证文字的质量?

  稍作比较

  克隆加修改 怀疑是抄袭

  陈远焕翻开书时,感觉书中行文似曾相识。他将时代文艺出版社这套书其中几本与馆内的几套诺奖作品比较后得出结论:这套书可能是根据国内已有的版本稍加改换,靠抄袭推出的新书。

  他举例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第八章中,开篇是这样几句:“战争和战争的呐喊,驻扎军队和纷扰忙乱!普鲁士军官在布登勃洛克议院新居二楼的拼花地板上踏来践去,吻女主人的手,克利斯蒂安(这时他已经从鄂文医院回来了)带着他们到俱乐部去。”在时代文艺出版社的这一段是这样写的:“战争和战争的呐喊,驻扎军队和纷扰忙乱!普鲁士军官在布登勃鲁克议院新居二楼的拼花地板上踏来践去,吻女主人的手,克利斯蒂安(这时他已经从鄂文医院回来了)带着他们到俱乐部去。”还有的字句稍加改动,如把“城里”改成“城中”,“一八六五年”改成“1865年”,有的还改错了。

  陈远焕说:“稍下点功夫便能发现以上问题,真不明白责任编辑在如何尽自己的责任?”“如此翻译、编辑、出版,就是在糊弄图书市场、坑害读者。”

  记者调查

  出版社图省钱 翻译者有“前科”

  记者随即与这套书的责任编辑取得了联系。

  对“诺贝尔文学奖文集”,该编辑介绍说,这是出版社运作了四年的一套书,为节省版权费用,这26部书里涉及到的作家,都已过了版权保护期了。

  针对译者署名的问题,他解释说:“李斯很有名气,以前译过《垮掉的一代》。这套书的翻译,除了李斯,还有他开的一家翻译公司的其他成员。署名时,我们想借助李斯的名气,就没有署其他译者的名字。”

  针对记者提出的翻译内容与已出版的图书存在雷同时,该书责任编辑表示对这个问题自己不好过多解释,“我们按千字50元的价格付给了李斯翻译费用。”但他提出,不同的译者面对同样的原文,译文可能没有太多的出入。

  当记者询问李斯联系电话时,这位责任编辑告诉记者,他现在也在找李斯,但一直没联系上。记者随后在搜寻“李斯”资料时,却发现“垮掉一代”研究专家文楚安的评论:“(李斯编著的《垮掉的一代》)居然将‘翻译’冒充‘著作’出版,而这翻译又实在太不高明……全书几乎原文抄袭美国学者约翰·泰退尔的专著《裸露的天使》。”

  业内观点

  不同译者翻译 结果肯定不同

  就该书责任编辑“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段文字,译文很可能没有太多的出入”的观点,记者采访了几位翻译界业内人士。

  张福生先生是位资深编辑,从1977年以来一直就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他认为,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风格,在用词、句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甚至一句话,先翻译后面还是先翻译前面,大家的选择都不同” 。针对记者提出的“诺奖”书中出现成段的几乎一致的翻译文章,他认为抄袭的可能性很大。

  《世界文学》杂志前总编高莽先生,在听完记者念的两段文字后,也认为这套书抄袭的可能性很大。“一些难的句子,根本不可能出现几个人翻译结果一样的情况,即使是简单的句子,也不可能出现你说的情况。”

  同业揭露

  抄袭出书不新鲜 出版方必有暴利

  张福生还表示,这种事情在业内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很多书商都这么做,只不过读者不知道罢了。“有的作者甚至连外语都不懂,就号称翻译什么西班牙语、德语的书,其实他就是搜集几套正规出版社翻译的东西,然后东抄一句,西抄一句,改改标点,把自然段或者合并或者分散,这样最后就成了一本新书,其实就是无耻抄袭。”

  高莽也举例说,以前他翻译过一篇文章,叫《人和事》。“‘事’这个翻译结果,完全是我个人的创造,按原文不可能在字典里查到这种解释。而后来,别人在翻译时,我发现也用了这个标题,这就是抄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图书业内人士还表示,这套26本的图书定价是600元,相比投入,绝对是暴利。“正规出版社因为讲究流程、纸张,出版成本要高一些。按我的估计,书商这套书的制作成本不会高于25%。也就是说,做这套书的成本不会超过150元,因为不需要付版税,也不需要付翻译费用,甚至可能也不用什么好纸张。”

  后续反应

  涉嫌被抄出版社 将开始搜集证据

  记者采访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在翻阅了相关文字的复印件后,答复记者说,对这种行为,他们将采取必要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不排除与其他权益被侵害的出版社联名起诉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在多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经打赢过这样一起官司。

  上海译文出版社市场部有关人员也表示,将密切关注这件事情,会把相关图书进行比较,搜集证据。

  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打官司虽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国家有关法律应该对这种行为严惩,否则对方只是轻描淡写地受到一些处罚,损失不大,会依旧继续做下去。

  信报记者 赵明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