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悠久而崇高的理念与中非关系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1/05 09:19   今晚报

  “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醒目标语,布置在天安门广场两侧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的会场。这几个字是此次盛会的主题,也概括了我国政府与人民对待中非关系的基本理念。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理念早在两千年前,中非关系还处于间接交往时期就萌芽了,并闪耀出历史的光彩。

  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联系在一起的。那时的世界格局是游牧
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对立。为了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无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还是东方的秦汉王朝,都注意向西亚非洲发展。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的不同,和传统文化的差异,它们有着不同的理念。希腊、罗马是侵略和占领。亚历山大灭亡古埃及建亚历山大城,罗马灭亡迦太基,在北非建它的阿非利加行省(非洲名称由此而来)。两汉王朝秉承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同时为“断匈奴右臂”不断派使臣张骞、班超、甘英等人到西方,求和平求联合求友谊,以打通丝绸之路。结果是埃及的魔术杂技艺人(“黎轩善弦人”)到东汉,埃及建起丝绸加工厂(古墓中已有发现),这说明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一开始就是以“和”字当头,其理念是十分高尚的。

  中世纪时,西方国家接二连三的“十字军东征”,持续约300年。而东方的中国对不同的文明,采取了接纳、包涵、交融、追求共同发展的理念,正因如此,从唐朝起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了。中国输往西方的商品不仅是丝绸,还有

瓷器和茶叶。正是这种理念才有了汪大渊赴麦加朝觐走访非洲的佳话和著名游记《岛夷志略》的问世;才有了郑和航行非洲的壮举,中国人在15世纪前对非洲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14世纪中国地理家绘制的非洲地图是倒三角形,很准确;而西方人绘制的非洲地图是无边际的一片,只能画个国王手拿黄金,说明这时很富饶。

  15世纪西方殖民者对非洲、亚洲的侵略,使中非关系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长达约500年。这时期中国人走进非洲是以华奴、华工身份前往的,他们被迫受雇于西方殖民者,在南非的矿坑里、在毛里求斯等地的种植园里、在刚果、西非、北非的筑路工地上都有华工的身影。后来有的华工留了下来,成为非洲华侨的起源。共同的历史遭遇使他们继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和美德,与非洲人民友好相处,同舟共济,为共同开发非洲而献身。在中国本土也持这种理念。孙中山呼吁“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共同奋斗”,就是体现。

  1955年

周恩来总理出席亚非会议,宣扬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理念。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与非洲国家代表相遇,赢得信任,翌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开辟了中非建立新型外交的新纪元。周总理提出了“援非八项原则”。首先强调援助是相互的,中国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对非政策仍是“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这与当代西方国家所强调的对非政策理念仍然有着根本差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进一步弘扬中非关系的传统理念,这必将使深厚的中非友谊,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