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标准家庭》…… 摄影家王劲松——十年拍六件作品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1/19 00:55   北京娱乐信报

  刚刚结束了在墙美术馆举办的摄影展,正在紧张筹备下月在纽约的大型展览,近来画家王劲松的摄影作品突然受到美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油画家,10年只拍了6件摄影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听本报记者细细道来……

  

  《标准家庭》

  也许数十年后,在很多家庭中,叔叔、姑姑、舅舅、姨等称呼将不再有……

  走进王劲松位于京城东南部、空旷犹如厂房的工作室,迎面是一幅8.8米长、2.1米高的巨幅彩墨画,170多个形态各异的都市人物,蕴涵着王劲松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画的名字还没起好,这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名的油画家,近来却因为其摄影作品而成为艺术界的新焦点——但是,王劲松10年来只拍了6件摄影作品。

  王劲松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但他却在毕业之后搞起了油画。1996年的时候,王劲松突然涉足摄影艺术圈,拍摄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标准家庭》。所谓标准家庭,就是父亲、母亲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王劲松的《标准家庭》,拍摄了200个这样的普通家庭,并把200幅照片组合成一件作品。

  拍摄《标准家庭》的灵感,源自于1996年王劲松为油画创作搜集素材。那时候,王劲松给一些普通家庭拍合影,准备留做资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拍摄的这些家庭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由父亲、母亲加一个孩子组成的。而且这些家庭最习惯的合影方式是3口人坐在一起,父母在两边,孩子在中间。看着这些照片,王劲松联想到计划生育,联想到家庭中的“小皇帝”,联想到诸多家庭的晚婚、晚育背后的故事,联想到数十年后在很多家庭中,叔叔、姑姑、舅舅、姨等称呼将不再有……

  让他们穿上自己平时最习惯穿的衣服,平日的发型,用平时最常用的微笑的表情,摆一个放松的姿势,然后拍照。

  于是,王劲松意识到,3口之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能不能把这种时代特征记录下来呢?于是,王劲松发动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自己的学生,寻找普通3口之家,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个启事散发。那时候,王劲松在一所美术学校当教师,他专门把一间办公室布置成摄影棚,对前来的家长和孩子,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让他们穿上自己平时最习惯穿的衣服,平日的发型,用平时最常用的微笑的表情,摆一个放松的姿势,然后拍照。拍照之后,王劲松认真地把他们的姓名、年龄都记录下来。

  半年之后,王劲松积累到200多个独生子女家庭的照片。除去有些人不愿意透露隐私的,剩下的200幅组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摄影作品——《标准家庭》。艺术批评家栗宪庭评价,从《标准家庭》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审美趣味甚至遗传信息等等。

  《双亲》

  孩子们生活在异地,老两口相依为命,他们整日惦记着子女,却又难于表露。

  从1996年至今,王劲松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只有6件:《标准家庭》、《双亲》、《城墙·北京》、《气血图像》、《××A字72条》等。

  《双亲》其实是对《标准家庭》的延续,它同样是对家庭、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双亲》的拍摄动机源自王劲松的一次回家探亲,为父母拍照。王劲松老家在东北,他的父母有5个孩子,毕业后全部被分配到异地,独立生活。老两口相依为命,又苦于无力改变现状。像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整日惦记着子女,却又难于表露。这一切王劲松都深深体会在心里。王劲松联想到了中国许许多多退休的老两口,年轻时他们把一切都倾注给子女,当把子女培养成人后,子女又都个个奔向异地他乡的工作岗位。他们不再有传统的四世同堂,也不再有天天团聚的喜乐。他们苦涩地体验着自主的新观念。他们尽可能地不去拖累子女,用自己的概念和方式生活在一种孤独无奈的状态中。

  

  《双亲》

  他把《双亲》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对面的墙上,是他母亲的遗像。

  于是,就有了《双亲》。《双亲》记录了20对老两口,他们中有普通工人、教师、钢琴家、胡同里的街坊邻居等等,几乎所有的老两口都有四五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与《标准家庭》所有的照片统一采用红色背景不同,《双亲》则采用老两口的家庭作为背景,保留了被拍摄者各自的家居环境,简朴、温馨、祥和。

  时至今日,王劲松仍然清晰地记得,拍摄时每对老人的面部表情——他们无疑都经历过一个时代带给他们的艰辛和苦难,当他们面对镜头的那一刻,表情上流露着莫名的痕迹——慈祥、安宁甚至近于木讷,但仍能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百姓特有的平和与知足。

  王劲松把《双亲》挂在自己工作室的一面墙上,对面的墙上,挂着他母亲的遗像。

  《气血图像》

  108个赤裸上身的光头大汉,躯体充满肌肉的力量和青铜的质感。

  王劲松的摄影作品无一例外关注的都是社会题材,除了家庭,更有中国人的气血。

  108个光头大汉,赤裸上身,两束绿色的光线从侧面打来,人的面部是黑暗的,但整个身躯充满肌肉的力量和青铜的质感。如果仔细观看,不难发现,这些大汉有的还是青春少年,有的则是岁月的沧桑爬满脸颊。这些人是2005年王劲松在飞腾影视城随机招募来的临时演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这就是《气血图像》。

  

  《气血图像》

  当年,王劲松和他的助手在飞腾影视城内搭了个小摄影棚,招募演员,剃头拍照,连续做了24个小时。

  王劲松说,中国人一直讲究内涵,讲究中国精神,但看看现在社会上那些不良风气,看看那些苍白而萎靡的人群,中国人的气血何在?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善于表现中国人内在的气血和精神,所以拍摄了这件作品,想寻求一种突破。王劲松介绍,面部贯穿躯体的一条黑暗,象征着气血的自下而上的贯通,侧面的绿光所营造出的青铜质感,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因为中国是青铜的国度,青铜文化曾一度光耀世界。

  采访的最后,王劲松说,他今年的新作是《××A字72条》,用720幅照片记录了最普通的都市人最普通的行动状态。他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下一件摄影作品,也不知道内容会是什么,但仍然会是社会题材。

  信报记者 王健/文 李方宇/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