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办理访问美国的签证使我备受屈辱 | ||
---|---|---|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1/27 09:27 今晚报 | ||
今年6月,应美国洛杉矶华人作家协会邀请,中国小说学会和江西当代文学研究会一行九人赴美访问。在东道主的悉心安排下,借助飞机汽车,三个星期走了七八个城市,纵横东南西北,撩开了这个在我心目中未必是梦却始终是个谜的国家的一角帷幕,浮光掠影地揭晓了某些谜底,同时又浮现了许多新的谜团。在讲述这次走马观花的访美观感之前,先说说签证的波折。 3月17日早晨8时30分是预约的签证时间。大家事先都知道去美国签证难,但又听说我们这些人年纪较大,又是教授之流在国外属于比较受尊敬人物,一般不至于被怀疑有移民倾向,拒签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还是按有经验的人的指点,做了一些准备。按照预约时间进入签证大厅,已经挤得水泄不通。我原来想像所谓面签应该是到办公室里坐下来谈谈;没想到这个不大的签证大厅,与火车站的售票处十分相像,不同的是买票只选一个窗口排队即可,这里却要在三个窗口排队:第一个交表验证,第二个留指纹,在第三个窗口才能见到签证官,决定你能否赴美的命运。签证官的工作效率很高——不高看来也不行,据说每天有好几百人预约签证——我与他的对话仅一两分钟: 签证官拿起我的护照“验明正身”后便开门见山:“你带来房产证和存款证明了吗?” “有。”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证件从玻璃挡板下的缝隙中推进去。 他并不细看这些材料,接着问:“你去美国做什么?” “文学交流。”我如实回答。 “你去讲课吗?” “不,是文学交流。”我还是如实回答。 “你有名气吗?” 这下我不知怎么办了。如在中国,我肯定不敢对一位陌生人说自己有什么名气,但进入美国使馆等于踏上美国的领土,不是说外国人赞赏自我张扬吗?为了拿下这个签证,我厚着脸皮故作泰然地说:“有啊!我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结果出人意料——“对不起,你被拒签了。” 我说:“为什么?” “这是我们的规定。”说着便在护照上盖上拒签的印章,连同一张打印的拒签原因说明一起推了出来。 这份书面回答只是说被拒签是因为不能提供自己肯定会回国的有“约束力”的证明,即房产证、银行存款、收入证明等,好像与有无名气毫无关系,而这些材料我可都是有的啊!何况我最清楚自己绝无移民意图——鄙人年过花甲,既不懂英语,又举目无亲,在自己国家衣食无忧,坐享天伦之乐,何苦要背井离乡去美国移民,我有病啊?倘若因为别的原因拒签,比如贵国不愿或不能接待那么多来访者之类,那么客随主便,我们不去也就罢了。现在怀疑我有移民倾向,莫须有地制造了一个“冤案”,我不免有点气愤。我们这个团有十个人去办签证,竟然八人被拒签。书面回答中有这样一句话,“签证官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决定申请人是否符合获得非移民签证的条件”,这无疑是事实。遗憾的是,他们这种不轻松的工作,却在轻松地一再制造类似我这样的“冤案”,大概也是事实。 无端被人怀疑,而且是受外国人的窝囊气,我的民族情感激起。想当年朱自清教授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今天我们丰衣足食,怎么还会用非法手段赖到你美国去讨生活?我不能到联合国去投诉,还不能在自己国家发表文章,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未待动笔,消息传来,邀请方也对拒签感到意外,便联系当地一位参议员向领事处说明情况,让我们再去申请一次,应该没有问题了。海外同胞与美国友人的热情令我们感动。于是我们每人又交了810元(约合100美元)签证费,重填一份表格,再次赴京去排三次队,总算拿到签证,得以成行。 现在我已从美国按时回来,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第一次拒签确无道理,但我对此的反感已有所消减。看过了美国,东道主还带我们去墨西哥一个海滨城市住了一夜。从美国出境,通行无阻;返回美国时,汽车排队约一两公里,应该说已经是以最快的速度查验证件,也等待了将近一个小时。出易进难,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所谓“人往高处走”,居于“高处”的就不免要挡一挡,怕人来得太多,把“高处”也踩低了。入境者非法滞留的问题确实困扰着美国,他们可能也有点无奈。 不过,我还是希望签证方式有所改进,使之更科学、更人性、更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