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一次金婚的庆祝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08 12:57   今晚报

  十月阳春,参加了一次金婚的庆祝。先是电话,后是请柬。电话是马增蕙打来的,开口便痛快,说是三喜临门:她和老谢(凌霄)金婚五十年,老谢八十诞辰,她本人演艺生涯六十五年;其实她漏说了一喜,她也正是人到七十,算来,她第一次登台才五岁。

  幼年献艺,在曲艺、戏曲界,门里出身中并不鲜见。有天赋,有熏陶,更有谋衣谋食的不得已处。增蕙我1960年才认识,我知道她是随父亲马连登、大姐马增芬一起来的广播
说唱团。马老和增芬专工西河大鼓,增蕙却唱的是单弦。

  说来惭愧,那时我刚摘了右派帽子回电台,不能再回意识形态阵地的编辑部,在广院新闻系和印尼归侨班当了一阵辅导教师,在文艺部资料室赋了一阵闲,还是早年把我调来的晋察冀老同志柳荫,让我到不涉机要的说唱团“走走”。

  文艺广播原本执行周扬、梅益订下的题材“三三制”,即配合政治任务的、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节目各占三分之一。这时正在庐山会议之后,要保卫“三面红旗”,配合政治任务的分量大大膨胀。1960年4月,忽然说要办城市人民公社,说唱也得配合。我于曲艺的各样形式都不熟悉,只凭着十来年间所受的宣传工作训练,尽量把政策精神“形象化”,押上韵,题为《满城春》,交给老团长白凤鸣看看。谁知到他们手里三弄两弄,不几天就作为单弦联唱广播了。应该是白凤鸣主导,还有赵玉明和马增蕙出力的吧。

  我对单弦曲牌一无所知,但我的长短句化成了单弦牌子曲!我脸红,说唱团的人却鼓励我。我对曲艺是个“棒槌”,让我上说唱团去“走走”,我是战战兢兢的。日子长了,脸儿熟了,我发现被称为“老艺人”的演员们,对我不存戒心,并不视我为异类,跟他们相处,倒不必格外加小心,这不止因为他们都说一口京片子,听着亲切,而且因为我总感到他们待人接物中有一种传统的礼数,对人的尊重,也许因为他们看重知识和文化,所以并不歧视读书人,不管政治运动对读书人怎么糟蹋。

  后来我更觉得自己在说唱团还不算讨人嫌。我替孙书筠、钟舜华两位润色过京韵大鼓老段子,又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编了几段红楼唱词,“京韵”唱了,“西河”也唱了,马增芬唱的《刘姥姥逛大观园》,效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在相声组,马季、于世猷为老演员说的老段子作记录,我也帮过些忙。我甚至感到在说唱团有几分受欢迎似的。这种感觉到“文革”中才凉下来,因为我干的所有这些,都是我执行“刘少奇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即“大搞四旧”“贩卖封资修糟粕”的罪恶行径了。

  至于单弦,是有格律的,我听得少,更不会唱,曲牌不熟,再也没敢问津。但我不久就调到剧团,老谢也从合唱团来剧团了,加上他们夫妇跟我住一个单元,远亲不如近邻,真是没说的。文革开始,那年8月我和谢凌霄同时进了“政训队”即所谓牛棚,出了牛棚,日子也不好过。谢文秀那时的身份是右派老婆,她后来在一篇题为《碎片》的回忆文字里,写下了那些无助的日子里增蕙给她的帮助,当然还有没写下来的,是尽在不言中的默契,够不上相濡以沫,也该是守望相助吧。

  到老舍茶馆祝贺老谢和增蕙的金婚,我没有送像样的礼物,只带去一份文秀文字的复印件,我希望他们能从这简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我们由衷的感激。他们,也像我遇到的许多善良的人一样,都让我在逆境里坚定了一个信念:这个世界上,毕竟好人要比坏人多!

  今年读到了章诒和追记的《伶人往事》,从大节到小节,展示了这样一些戏曲界人物高尚的道德风貌,我不愿意用套话“令人动容”,我要说,我不止一次感动得流泪。我想,曲艺界也应该有人那样写一写,不让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在岁月迁流中堙没无闻。

  在这一场金婚的庆祝中,我不但见到了多年暌隔的增蕙和老谢,还见到了更加多年不见的赵玉明,她说,这一对金婚夫妇,当年还是由她撮合的。又见到许多多年不见的同事,“文革”中分属几派的都有,足见他们两位人气好。在席上我想了很多,也想得很远,我想到了那些已经不在的老艺人,就如马连登,我一直认为他“看家”的长篇大书《杨家将》,应该复制磁带或整理成书,长远保留下来。这个工作是不是有人做呢……

  还是回到本题上。今天的庆祝很热闹,北京演艺界大家名人来了不少,其中常宝华说得中肯,他说,能使一对主人的婚姻维系五十年的,是“三心”:爱心,良心,责任心!

  说得真好。是评价,是安慰,也是祝福。我在这里,再一次祝福老谢和增蕙,也祝福一切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的婚姻和家庭,无论他们年老还是年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