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粉丝入选《中学生百科全书》 流行文化挑战传统教育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0 01:46   北京娱乐信报

  近日,一则“粉丝、F4、CS等词汇被《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收录”的消息登录各大网站,引来网友一片质疑,流行文化与传统教育的PK再受关注。网友们想不通,严谨的百科全书也加入了媚俗、追星的大潮?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事件 “流行追星”写入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今年8月推出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一面世,就因其中包含了一些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热门词汇而饱受争议。记者翻看该书发现,全书四册之一的《成长充电器》一册里,专辟“流行追星”一章,收录了25个词条,每个词条约有两三百字进行解释。

  此外,后援会、海选、粉丝、模仿秀、青春偶像剧等也被收录其中。书中还选录了偶像崇拜文化、偶像神化、偶像崇拜原因、偶像崇拜综合征等。这些词条多是来解释、说明追星现象,如对偶像崇拜综合征的阐述中提到“追星族很少能得到人们的褒扬之词,通常他们会被描述成敏感的、无害的傻瓜或者为了引起偶像的注意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杀人的痴人和危险之人。”

  调查 学生并非完全接受

  针对网络流行词汇被收入百科全书一事,记者在北京市育才中学高一、高二的三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的117名中学生并非对此事全盘接受。其中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比较荒唐,不应予以收录”,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可以理解、接受”,认为“有些疑问,觉得不是很合适”的学生占13%,仅有9%的同学认为此事“非常好,理所应当”。

  育才中学学生李烨认为:“百科全书就是要收录经典的、经过很多人论证过的东西,这些流行的东西大家都知道,还有必要通过百科全书来学习?”但也有同学表示,流行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有时候出于叛逆心理,家长越是反对的我们就越要做,所以应适当承认这种现象的影响,写进百科全书也无可厚非。

  争议 上不上?开了8次研讨会

  当《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还在策划阶段时,编辑部内部对上不上流行词汇看法不一,干脆决定广泛调研。调研会开了8次,从初一到高三,从普通中学到重点中学的近两百名学生被请来发表意见。学生家长、学校老师、教育专家也一起进行讨论。结果是“学生全赞成,家长全反对,专家、老师赞成者稍稍占优。”该书执行主编韩知更说。

  据介绍,反对者大多认为这些词汇只能红火三五年,写入百科全书使其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知识是不妥当的。韩知更表示,《中学生百科全书》面对的是中国1.3亿多名最活跃、最躁动也最苦恼的中学生,并且社会文化在近年来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专门面向中学生的百科全书不应回避这些内容。

  韩知更表示,该书让词条之间针锋相对,有F4等明星的介绍,也有偶像神化、偶像崇拜原因的解释,并在字里行间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追星问题的阐述如“学生越是认同知识型偶像,越是以杰出人物为榜样,社交焦虑就越低。学生越是崇拜虚构人物偶像,社交焦虑就越高。崇拜明星偶像的中学生与好友的亲密感较低。”让很多为孩子追星头疼却在与其辩驳中哑口无言的家长,在“较量”中有了说辞。

  观点 怎样巧妙引导研究较少

  近年来,流行文化频频“亮相”传统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从金庸武侠小说进入课本,到周杰伦歌曲《蜗牛》写进上海小学生音乐教材,再到辽宁中考英语试卷把张含韵的专访作为素材,各方争议颇多。“流行文化进入传统教育是必然趋势,但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入和阐述效果却大不相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孙云晓表示,青少年追星源于对自己认知的不明确,容易采取一种“跪式”姿态对偶像进行神化,如果权威媒体、辞书对这些词汇表现出吹捧、炒作的姿态,会使其认为得到了有力支持,对本已狂热的青少年追星行为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但随着人们心理包容度的提高和关注范围的扩大,这类问题也不容回避。中学生追星其实是一种成长的需要,但对源于自身青春躁动的一些行为,他们也希望看到相关的科学解释,看到理性、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目前,我国的研究机构对于流行文化的特点、趋势等开展了不少研究,但“应该采用怎样的词汇、怎样的基调解释分析流行文化才能对青少年形成有益引导的研究,做得比较少。”孙云晓说。他表示,面对流行文化日益介入传统教育的形势,这种研究颇待加强。实习记者 刘婷 文/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