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经典影像、摄影家与摄影收藏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6 12:20   新浪文化

  最近,北京华辰推出了中国第一场摄影作品拍卖专场,其他拍卖公司也竞相进入影像艺术的拍卖领域。在“2006平遥国际摄影节”上,法国的拍卖行也来到中国找寻摄影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并将在巴黎的2006秋拍会上推出。此外,中国影像作品在境外也受到了热捧,价格节节升高,有些照片的售价已达到了二三十万美元。照片收藏成了热门话题。

  影像收藏分两个层面,一是收藏影像的内容,二是收藏摄影家的代表作,这两种收藏
的价格大约相差几十倍。目前,影像内容收藏价格大约为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摄影家代表作的收藏已经可达到数万元。

  过去的几十年,国家的档案馆、资料馆和美术馆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影像内容方面收藏了成百上千万幅的影像,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影像收藏是2004年广东美术馆的《中国人本》。尽管这些照片内容在德国展览反应相当强烈,但是收藏中国摄影家代表作的艾德蒙女士特地赶到法兰克福观展。之后,却表达了她这样的看法:“看不出谁是值得收藏的摄影家,也找不到他们的代表作,展览是一个专题展览,与摄影家的成就无关。”

  这说明对影像内容的收藏,与摄影师成就的关系不大。那为什么没有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进行收藏呢?因为中国摄影史的脉络梳理不清晰,收藏家拿不准哪位摄影家值得收藏,他们的哪张代表作值得收藏。

  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中国摄影史中绕不过去的人物的作品、绕不过去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哪一位摄影家是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人,哪一幅作品是他们的代表作?

  在《文明》已经刊登的“文明经典”影像系列中,我们看到了徐肖冰、侯波的《山河·岁月》、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侯登科的《麦客》、于德水的《黄河流年》、杨延康的《乡村天主教》、陈锦的《四川茶馆》、张新民的《包围城市》、奚志农的《滇金丝猴》、缪晓春的《过去对现在的访问》、周剑生的《朝觐古文明》、冯建国的《天界·西藏》……我们知道,这些摄影家都是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文明》发表的作品都是他们最重要的代表作。从徐肖冰早期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自由的观看和表达,是接近真实的惟一途径”(刘树勇语),“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侯波照片的风格样式,奠定和构成了新中国领袖(特别是肖像摄影)特有的视觉样式和图像传统。”(刘树勇语),“ 杨延康的工作最后超出了摄影本身,而成为有社会史学价值的文本”(李媚语),陈锦的作品则“被誉为当代关注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些影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正日益凸显出来。

  当中国的摄影评论还处在对人、对物介绍的阶段,当中国还没有完善的摄影作品一级市场来对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进行系统梳理之时,《文明》的“文明经典”影像专栏承担起了盘点中国摄影史上这些值得关注、值得收藏的摄影作品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文明》的“文明经典”影像栏目为正在起步的图片收藏市场、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

  撰文:曾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