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十年一梦在乡村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9 14:30   今晚报

  1996年夏在北京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文翠阁,开谈歌、关仁山和我的作品研讨会,会后“三驾马车”在文坛和读者中叫开来。后有些地方也有这种称谓,如“三剑客”、“三棵树”等。但一直叫到今天的大概只剩下我们“三驾马车”了。

  开作品研讨会那年我45岁。那个年龄在过去不光是指人到中年,或许已向老年迈去了一步。方今中老年年龄段划分虽大大推后,以示青春常在,然岁月无情,秋夜梦长,却也
是先前不曾有的。而那些梦境又多是一团团乡绪在萦绕。人在梦中挥笔,文墨起处,便浸含着真山实水瓜棚柳巷茅屋石碾。霍然惊醒,就难以入睡了。

  我就清楚,原因就在于我这几十年与塞北乡村的缘分实在太深了。1969年正月之前,我对中国农村的印象就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和白面饼、小葱香油拌豆腐。这还是学校组织拔麦子,在天津静海县农村小住数日后得来的。后细想方觉当时伙食已是“相当”好了,但彼时同学们却龇牙咧嘴喊苦不迭,真乃身在福中不知福。让我真正明白了农村的更深含义,却就紧跟在随后的岁月中。当一头扎进燕山深处的大山沟,冬天里的我,头顶一破狗皮帽,腰间扎一皮带,整个人变得与农家老汉只差一段岁数中,我渐渐懂得了人生的含义。原来人生不光只是一个我字,其中更应有一个超越自我的大字,杜甫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那才是大境界大人生大觉悟……

  往事悠悠,梦境悠悠,梦中醒来,思绪悠悠。旧事有待回首,新情亦需增添。好在我至今一直生活工作在塞外小城,与山村咫尺之遥。吃一顿农家饭,转眼就人到田野之间。搞一次采访,就置身深山老峪中。带外孙摘一次秋梨,就来到百年古树之下。凡四十载塞北风雪,历三十秋笔耕人生,又二十春思绪渐明,更有十年乡村梦境。于是,托名老赫,写了一篇《老赫的乡村》。

  老赫的乡村,是塞北深山里的乡村,既是遥远的乡村,亦是变化的乡村,还是期待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5月23日,在富裕的江苏华西村,当走上铺着红地毯的发言席,一时间,我有些不知所措:这难道就是我叫了多年的“大队”?坐车观路边建起一幢幢小洋楼的“农村”,我豁然读懂了中国农民不会只有着美好的希望,希望如今已在变成现实,富裕的生活对他们也不再是只存留在热炕头的梦境中……

  “三驾马车”跑了十年,在纪念会上,我说还要继续跑下去。但跑下去不是为出名为得利,为的是报一份百姓恩,圆一场文学梦。或许有人觉得我是作秀,和市场经济也不对路。但我要掏出真心说,不光我、我们,文坛上许多作家,当他们的写作与时代与百姓触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学创作就必然要逐渐超越一个小小的自我。道理又简单,没有大千世界,离开芸芸众生,文学又能有什么?灵感又从何而来?故事又从哪说起?不敢否认,年少时投身文学,确有名利之想。然一路走来,春夏秋冬耕耘收获,却也就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明白了事理懂得了文学,直至变化了自己。由此,也才敢战战兢兢地面对文学大师,说终于读懂了一些你们。秋去冬来,京城文坛有盛会,临行之前,我就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想。同时,未来的“三驾马车”,还要在坚定的神州大地上奔行,而我的乡村之“美梦”,也要继续做下去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