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与张中行的忘年交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1/10 09:08   今晚报

  我认识中行老是在1986年早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时姐姐正准备写有关杨沫初恋的题材,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姐姐首先找到了老作家杨沫,经杨沫引荐,姐姐和我又拜访了张中行老人。

  中行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家属宿舍里接待了我们,我带着一种既神秘又虔诚的心情打量着这位因《青春之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那时的张老已经有七十多岁,身体却
依然健壮。他很健谈,对我们讲北京的胡同和老北京的奇闻轶事,也谈乡下的春种秋收。我们和张老随便聊了一会儿天,姐姐红舒说她要写一部杨沫青年时代的传记小说,张老说好呀,不过你要取得杨沫本人的同意。姐姐告诉张老已经找过杨沫本人。老说杨沫这人优点还是挺多的,你要真实地去写,不要只唱赞歌,也不要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出名找平台。和张老聊天的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中午,姐姐和我站起来准备向张老告别,张老却执意挽留我们吃午饭。他说自己是香河县河北屯人,现在这个村已经划归天津武清区了。听说张老是我们的同乡,我和姐姐都非常高兴。

  午饭是在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吃的,六菜一汤,吃饭期间张老显得特别高兴,他说他很久没有和家乡的人一起吃饭了,他非常向往故乡,向往散漫的农耕生活,他说留在他记忆中的农耕生活就是一首意境深远的抒情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风俗画。

  后来我就和张老成了忘年交的朋友,经常有一些来往。

  夏天,我邀请张老到我们孙止务的家住了一些时候,老人高兴地在我们长满青菜和银杏树的小院里走来走去,嘴里却不停地说:到家了,到家了。

  中午妈妈为张老做了干菜馅的菜团子,煮青玉米,摊柴鸡蛋,熬玉米面粥,张老吃得津津有味,并高兴地说这是近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饭。

  下午和晚上我又陪着张老去看了潮白河和大运河,最后还看了杨沫曾教过书的香河一小旧址。张老深情地望着这个地方说,时光易逝呀,过去的一切都变了模样,我们也已经老了。

  张老在我们家住了几天后就决定回北京,临行这天,张老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说:老先生,欢迎你到北京去做客。父亲点头说我一定到北京去看您,当时来送张老回北京的车是哥哥从政府找来的一辆吉普车,老人在上车时又转回头对我说:老三,秋天你结婚可别忘了给我个话儿。

  我本以为张老的这句话只不过是一句应酬话,所以结婚时我并没有通知张老。那天张老却真的来了,进了门他就对我说:老三,你这人可不实在,结婚为什么不通知我。我说您那么大岁数了,路又比较远,所以就没通知您。张老说你不通知我也来了,是你姐姐红舒告诉我的。说着又把二百元钱交给我说:这是礼金钱。

  中午张老就和乡亲们在一起吃的农村的庄亲饭,还喝了一点酒。

  到了90年代后期,张老的名气已如日中天。出了大名以后的张老每年仍然到我们孙止务的老家住上几天。这时我已由农村搬到城里住了,接待张老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父亲的身上,但每次张老来我都要回去看望,只是没有机会和张老一起去散步了,因为随着张老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市县两级的名流便蜂拥而至。张老本来不喜欢应酬,但又碍于故乡人的面子,只好耐着性子应酬。而这时的我却只能远远地看着张老被他们围得水泄不通而产生一种淡淡的失落感。

  张老去世后,很多地方报纸上发表的张老在香河活动的照片,几乎都是在我们孙止务老家所拍摄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