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字 > 正文

文化争鸣:古籍版本学 国学的第二块敲门砖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1/12 10:25   今晚报

  在经学中,自汉代以来研究《论语》的专著留传下来的达六百八十种之多;研究《周易》的,以《四库全书》所收,包括存目计四百八十五种;《四库》收《尚书》专著计一百三十六种;《诗经》一百四十七种。三传三礼等等不说了。其实《四库》所收均是一般重要的典籍,没收或漏收的还有许多。比如子部道家类收研究老子庄子的专著才几十部。近人严灵峰辑《老子集成》收录三百五十六种,王重民著《老子考》列目四百余种。经史子集中某一人某一方面的研究专著也很多,不一一举例。这么多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即是读哪一种好。
这当然要依靠目录提要,为你指明某一种优良差劣。但只看目录提要还不行,因为中国古籍流传下来,经天灾人祸,内容往往有许多问题,这就需要读好的版本。懂得版本学,这就是学国学的第二块敲门砖。

  何为版本学,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版本孰优孰劣的学问。读古籍应读善本,张之洞认为善本应具有三条标准:一是足本,即无缺卷,无删削;二是精本,应进行过精校精注;三是旧本。这旧本,在张之洞的时代指宋元旧刻,多是善本。今宋元旧刻,难已寻觅,不去说他,只说上述两条标准。

  足本,顾名思义,就是充足之本,也可说是全本。读书若不读足本,就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见尾不见首之缺失。比如《春秋左传》,看书名是一部书,其实是两部书,一是《春秋》一是《左传》。《春秋》是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据说孔子曾对其删定,后来成为《春秋经》。《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明撰。“传”就是“注”,《左传》就是对《春秋》所作的注。初学国学的人们一般见到的本子,大多是《左传》或《左传选》之类。为何没有《春秋》,大约是认为《左传》包含了《春秋》的内容。其实,读这样的书,不会明了《左传》记事的来源。足本《春秋左传》应是这样的,先是经,后是传,传是根据本经来的,没有经,就没有传。这就是读足本的好处。

  读足本,当然是无缺卷。可是流传下来的古籍,有许多缺卷。这种状况很复杂,大体一是因为天灾,二是因为人祸。比如《尚书》,传说曾有三千篇之多,经孔子编纂为百篇,秦始皇焚书,《尚书》首当其冲,迄至汉初,此书才复出现,但只有二十八篇,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又出现一部《尚书》,因用秦以前大篆写成,称《古文尚书》。此书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但在西汉末亡佚了。东晋时,一个叫梅赜的朝官向皇帝奏上一部五十八篇的《古文尚书》,并带有孔子后代孔国安的传。这部书出现后,自晋至唐,学者均认为真。唐代孔颖达为之作《尚书正义》。直到南宋,先是吴棫怀疑此书中的二十五篇为伪,后是朱熹又疑。“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至明代梅 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确凿地证明其二十五篇为伪。所谓孔安国传也被学者称为“伪孔传”。今天我们读《十三经》,其《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即是伪作,仍保留孔颖达的样子。为什么没把伪二十五篇剔掉,大约认为既是晋人之注,有参考价值。《尚书》的全貌已看不到了,见到只能是今天这个样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