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滚动 > 正文

长坂坡书院——市井活录音机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1/18 01:15   北京娱乐信报

  相声中保存了多少传统的玩意儿,是难于统计的。试想,如果没有相声,会有多少旧闻旧事、掌故风俗,湮没在历史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声是“活的”,是有声调的,是讲究“学则求似”的;所以相声代代传承的不经意间,保留了那些最鲜活的东西。

  而且相声就像话剧、像电影,不但录下了“形”,还录下了“声”。再完美的文字资料,也不能把社会风俗的某些片段和场景表现得这么完整,这么完美。比如传统相声《当
行论》中,艺人模仿当铺掌柜的,用当铺特有的那种拉长声儿的腔调说话。如果没有相声,我想当铺人说话的语调可能会永远失传——虽然它也没有继承的必要,但到底是社会风俗的一种,是后人应该知道的。如果没有相声,就算有文字材料说“当铺中人说话与一般人不同”,但具体是怎么不同,估计就要存疑了。

  提到仿学,不能不提的是“吆喝”,用文一点儿的说法叫“货声”,这也是相声中保存最完整的一种历史声音。侯宝林在《卖布头》的前半部分仿学了一些音乐性很强的吆喝,老艺人孙宝才留下的宝贵录音《一岁货声》中,更是仿学了一年中不同月份北京城里各种吆喝的原生态,韵味之厚、仿学之精,令人赞叹。

  说到“吆喝”在当今的继承,不能不提的是被胡絜青题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臧先生是相声前辈王长友的徒弟,目前已经七十多岁,天生的大嗓门,待人热情,爱张罗事,对吆喝更是情有独钟,据说能吆喝一百多种货声。曾经侯宝林推荐,为一百多部电影电视剧配过音。他自己一提此事,通常都是一个大“贯口”:“《开国大典》、《城南旧事》、《骆驼祥子》……《夜深沉》,都有我的配音。”很有点童心未泯的感觉。

  我幼年曾跟他学过相声,也学过两句吆喝,不过实在不太是味儿,就放弃了。后来杂事繁重,我们大概有十多年没什么联系,前几天他忽然给我打了个电话:“你最近在德云社干得不错,我听说了,电视上也看见了,好事。有能力了就多孝顺孝顺你父母,别忘了你小时候,你母亲大风天儿的在羊市口北口卖报供你上学。”

  除了感动之外,我还发现,电话那边的声音见哑,而且有点耳背了,当年那个精力充沛、高门大嗓的臧先生也老了,不知道他的吆喝有没有传人。

  徐德亮发表文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