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字 > 正文

生活方式:言而无信的年代 如何说出你的真心话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2/07 10:56   今晚报

  《爱眉小札》是徐志摩写给自己的心上人陆小曼的,读来颇有些肉麻,“今天早上的时刻,过得甜极了。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与你在一起没有第三人时,我最乐。坐着谈也好,走道也好,上街买东西也好。”我们不惮于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以往的东西,但起码这几行文字,实在是小资。我的理解是,它在当时一定是有所突破的,起码它那大胆的表白,毫无顾忌的肉麻就会让人为之一震。徐志摩写信时想到过要将这些文字公之于众吗?大概是有吧?他们精心地保留这些信笺,显然
不只是为了个人珍藏。

  古今作家都爱写信,这些信,跟他们的其他作品一样文采飞扬,比较著名的像《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在借信言志,谈情说爱和抒发情怀。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信之风更甚,几乎所有知名文人都有信件见报。事实上,他们的信确实是当文章写的,在出版文集时也会收入自己的来往书信。

  转回头来说今天,现在信息越来越发达了,远隔千里,就像在面对面,书信的功能削弱,甚至有淡出历史的兆头。有人把今天称为“言而无信的时代”,人们无须文字,打个电话就解决问题。按理说,由于信息的通畅,编辑跟作家的关系应该会越来越亲密。其实不然,随着书信这一写作方式的日渐消失,后世研究者可能会减少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书信是一种很私人化的东西,因为要表露真实的心迹,所以作者在语言上,想法上,都相对放得开。平时在公众场合不敢说的话,不敢用的词汇,在信里都会有所突破。作家学者在正式发表作品以外,就用这种形式来补充完善自己的文格和人格。这些书信,其形式注定了它的受众不是大众,而是小众,它有很强的针对性。书信承载着其他体裁、其他文本格式所负载不了的内容。

  事实上,也不能说目前所有的交流都是“言而无信”,起码还有手机短信和电子信箱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