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往来刺激英国也刮“中国风”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3/14 09:18   新京报

  想象中国在国外的风行,并非只有英国一国。通过贸易,中国特色被不断地输出。

  罗马帝国时代,即汉代,中国的丝绸便经陆路传到了欧洲。

  此后,贸易往来不断地为大不列颠民族输入“想象中国”的新鲜元素。中国的植物牡丹、杜鹃、紫藤等日益丰富着英国的园林;中国的印刷品、丝绸、瓷器、茶叶被当作高档消费品,并被广泛收藏。

  另一方面,在中国新鲜元素的刺激下,英国开始想象制作具有中国风格的瓷器、漆器、纺织品。在英国的园林里,中国风格的宝塔和中国花卉成为园林的最大亮色。建筑物上都饰有龙形图案。在这股想象中国的风潮下,18世纪初期,法国画家华托引入了一种绚丽的装饰风格,极具中国特色,即“中国风”。这种风格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潮流。艺术品中充斥着中国瓷器、茶叶、建筑等中国元素,带着英国人想象中的异域风情和奇思妙想走来。

  ■宝鉴

  

贸易往来刺激英国也刮“中国风”

  近代初期,欧洲很少出现中国人,偶有造访者往往引起当地人极大的兴趣。这幅由约翰·费伯绘制的磨刻凹版画《弥格尔·辛画像》就表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传教士。他在1681年到达欧洲,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葡萄牙生活了10年。他曾在牛津大学逗留了一个月,对图书馆的汉语书籍进行分类。

  

贸易往来刺激英国也刮“中国风”

  《宴会厅》:约翰·阿加和约翰·勒科伊科斯,为《女王陛下布莱顿宫(前皇家园林)插图》第21页。

  布莱顿宫的宴会厅是当时最豪华的大厅之一,中国龙形图案随处可见,墙壁上画着1组被夸大的中国人物形象。

  ■专家释疑

  钱乘旦:马戛尔尼出使改变中国想象

  这次展览中的一幅作品出自曾出任大英博物馆素描版画部首位研究员的威廉·亚历山大之手,画的是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的访问情形。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这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马戛尔尼名义上是为乾隆庆祝八十大寿,实际上希望和中国开展更多贸易。这次访问的一个有趣细节是,由于乾隆坚持英使团行三跪九叩礼,几经争执最后以马戛尔尼单腿下跪达成妥协,而对通商,乾隆皇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马戛尔尼带回去的信息开始改变英国人对中国的想象。本报就这前后的中英关系采访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先生,他是著名的英国史研究专家,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

  新京报:有人认为马戛尔尼使团带回英国的报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想象,是这样吗?

  钱乘旦:他们的确起了一些作用,比如马戛尔尼给英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描述了他们在中国所见到情形,形容说中国到处都很贫穷,而且出现了如果和中国开战的话,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击溃中国这样的言论,这与之前很多人想象的中国是不同的。

  新京报:在这以前,中国和英国的贸易有巨大的顺差,以至有人说“为了获取茶叶、瓷器、丝绸等贵重物品,大英帝国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大清,甚至一度造成了伦敦的白银恐慌”,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即使马戛尔尼使团完成使命,顺利达成贸易关系,英国还是会继续逆差。

  钱乘旦:差不多是这样,但是说当时英国的白银全部是从殖民地掠夺来的不是很准确,事实上白银的来源很复杂,不完全是掠夺的,因为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创造出的财富很多,也有正常贸易所得。

  也因为工业革命,英国迫切需要和更多的国家开展贸易,这几乎可以是他们的生命线,而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对外贸易的需要不高,所以乾隆皇帝拒绝了马戛尔尼通商贸易的请求,说我们不需要你们什么东西。在英国之前,葡萄牙、荷兰等和中国的贸易,也是他们对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需要多,而中国进口的东西很少,所以即使政府支持贸易,有一段时间英国还是会继续保持逆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