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小波网友自制视频讲述10年变迁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4/11 09:17   新京报

  王小波去世10周年纪念日,“重走小波路”成员启程

  

纪念小波网友自制视频讲述10年变迁

  网友自发制作的视频《王小波1997》。麦田供图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这是李银河对王小波的评价,而在更多网友那里,作品中狂欢的快感让他成了反复被模仿的典范。随着又一个“纪念日”的临近,种种“纪念”的动机和价值也受到了质疑。

  本报讯(记者张璐诗)今天是作家王小波去世10周年的纪念日,由作家遗孀李银河挂帅的“重走小波路”活动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网上还出现了网友们自发制作的纪念视频———《王小波1997》。也有人怀疑,“纪念”流于形式,成了各色人等相互辨认的标签,根本无助于理解作家和作品本身。

  “希望小波听到当下的演变”

  此前,已经有大量网友自发贴出纪念文章,表达对王小波的怀念和敬意。昨天,记者在网络社区“蚂蚁社区”发现了一个名为《王小波1997》的原创视频,演唱者西辞用一种沧桑的调子唱道:“王朔退隐复出折腾了好几次都不觉得累,我喜欢的你还有黄霑张国荣却在天国沉睡。……郭敬明终于承认抄袭但绝不忏悔,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我怎么一点都不觉得美。”制作者之一“麦田”将黄舒骏《改变1995》一曲的歌词加以改编,以一个“王小波迷”的身份,向作家慨叹这十年来时政、文化领域的大事件。麦田告诉记者,有朋友在MSN上告诉自己“4·11”快到了,他才想起来王小波去世已经十年,于是与几位王小波迷用了15天时间共同制作了这个视频。对于带有“针砭时弊”色彩的flash和歌词内容,麦田表示“只是希望让王小波听到在他去世之后当下中国的演变,主要想传递的感情还是‘怀念’”。

  麦田自称是“绝对的铁杆”,他从1995年开始喜欢上《革命时期的爱情》,当时他每期《花城》杂志必买,“如果某期有王小波的小说,就觉得很赚”。但他觉得并不是“粉丝”,自己与王小波是平等的,是“一个朋友间的对话”,而他认为真正记得并怀念王小波的人,会一直怀念他,因为他“有趣和智慧”。

  有关“纪念”的怀疑与自我怀疑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这是李银河对王小波的评价,而在更多网友那里,作品中狂欢的快感成了反复被模仿的典范。近日,种种“纪念”的动机和价值也受到了质疑。

  书评人林扶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银河作为妻子纪念丈夫,无论发动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很正常,其他个人性的纪念活动从宽容的角度看,也没有道理去反对;但当个人行为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后,别人也就有了评论的权利。他批评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他们本来就是走狗,大狗叫,小狗也跟着叫”,“跟杨丽娟的行为其实没什么两样”。而对所看到的其他自发纪念活动,林扶叠也评论道“其实做得很垃圾,都不怎么样”。

  “互联网让很多人学你却少了骑士的高贵。”视频《王小波1997》中也关注了互联网与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但谈到“纪念”本身,麦田却更加乐观。他说:“王小波是决定中文互联网网络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因此对他最好的纪念,应该由这些网民来完成。”但他自己对视频也有所不满,“做完这个视频后才发现,真的好像是‘只有娱乐,没有诗意’”。

  据李银河的助手郑女士与组织方的周女士介绍,北京和昆明各有十几个人确定了参加“重走小波路”活动,参加者从20到50多岁,“多为知识分子”。该活动历时将近一周,中途李银河将在昆明签售新版《王小波全集》。行程包括租车去大理、陇川,在农场开篝火晚会等。

  ■相关新闻

  王小波小说英文版译者称:

  “美国人容易接受王小波”

  王小波小说的英文译者张洪凌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个人认为”王小波容易被西方读者和小说界接受,因为书中涉及同性恋、后现代风格、黑色幽默,“会让西方人感到亲近”,“许多人认为王小波的小说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

  张洪凌从1999年开始翻译王小波小说,一稿出来后,由美国译者JasonSommer用“西方读者更为接受的语言进行润色”。在洽谈出版事宜的过程中,张洪凌先把《2015》寄给了美国西北大学的《TriQuarterly》杂志,“本想让他们出其中一个部分,结果编辑第二天便打电话来说要全文刊出,那可是整整七十页字的中篇”。最后《2015》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洪凌认为王小波小说英语版出版的最大意义,在于“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陈腐偏见”。张洪凌称,美国的翻译者自己都体会到了小说中的幽默和快乐;而经常认为“中国作家怎么都那么沉重”的美国人,在阅读王小波作品时会“感到很愉悦”。

  (张璐诗)

  ■简历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9-1970年云南农场职工。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知青,后做民办教师。

  1972-1978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西城区

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