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悲歌记录的传奇历史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4/20 10:18   新京报

  

爱情悲歌记录的传奇历史

  《儿女私情》

  作者:(美)张错

  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定价:14.00元

  

爱情悲歌记录的传奇历史

  《瑰宝》

  作者:韩素音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3月

  定价:26.00元

  □书评人 陈艳

  爱情是什么?这个不受时代、种族、国界限制的问题,早已成为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下这个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情爱几乎充斥在了每一首流行歌曲、每一部影视作品里,成为很多艺术大餐必不可少的元素和调味品。吃多了由各色爱情调制出的各色快餐的现代人,似乎已经得了营养过剩型的营养不良症。那些纯粹的爱情本身已经被装进了幼稚的古董箱,现代人更愿意津津乐道地搬弄爱情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防、猜疑、试探、防范、进攻、躲闪、计谋、策略、犹豫、迷惑……恋爱如一场战争游戏,结果并不重要,过程便是一切。但与此同时,那深藏在戏弄、揶揄、世故背后的渴望却会在最单纯的故事面前睁开双眼,于是我们就会有为《爱情故事》流泪,为《廊桥遗梦》哽咽,为《泰坦尼克号》叹息的时刻。

  《瑰宝》的故事,在前台上演的也是一出简单、浪漫、专注的爱情悲歌。这部自传体的小说是韩素音的成名作。它曾被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搬上银幕,并获得两项奥斯卡奖。

  故事发生在1949年。女主人公、欧亚混血儿韩素音是一名医生,在英国完成学业,回国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一次聚会中,她与英俊的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邂逅,两人开始了一场只有一年一个月零几天的爱情经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似乎是因缘前定地老套相爱,但在种族、国界、婚姻等无法摆脱的命运面前,这株植根于欢乐与悲哀的爱之花却放射出奇异的光彩。这份爱是局促的,因为他们从没在一起待过完整的一天,他们曾经拥有过的惟一的一个家就是在太平间上方的巷子当中的白色石板。这份爱更是富足的,充满诗意的细腻的情思和延宕、犹豫的坦率反思,如一曲爱的交响,它让我们感到,爱是一个永远新奇的奇迹,正如书中的描述:在命运的安排下,我和一个陌生人,一个男人不期而遇。

  我找到了我的爱;我们找到了幸福。而这不过是这个浮萍一样的海岛上的一场萍水相逢而已。就因为这个爱,我被从冰冷而暴虐的昏睡中唤醒,进入了生命。我那本已皱缩萎顿的灵魂如同孩子们放到水盆里的纸团一样重获新生。

  这曲既热烈又温婉、既苦恼又和谐的爱情之歌,没有当下爱情里泛滥的欲望描写,有的是韩素音对爱情本身的审视和反思。这不由让我想起老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悠悠此情》时,对自我内心自觉挖掘的荡气回肠。虽然最终马克被派往朝鲜而命丧沙场,但这场爱却超越了生死,成为人间永恒的瑰宝,因为每一个倾听者的耳边都在回响着一句话,“爱是一棵缓慢生长的树,是一种活着的东西。”韩素音丰富的人生际遇,使得她的文字有了一己独特的风格。而中西方血缘和文化的融合更造就了她宽广独特的文化视觉。除了爱情,韩素音心中还有着刻骨铭心的至爱———中国。于是,在这场爱情悲歌的后台就展开了一幅传奇性的历史画卷。我们在其中既可以领略香港与内地的众生相和风土人情,又可以品味作者横跨东西、纵越古今的思考。因为韩素音“已经把自己培养得既像东方人,又像西方人”。

  她不同于欧洲人,多了一双对中国至情至性的心灵之眼,她又不同于中国人,多了开放豁达的立场。她可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许多不同的世界,这种被两个世界撕裂又融合的“再生”状态,带给了我们重新回顾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时段的独特视角。韩素音展现给我们的香港不是张爱玲笔下隐喻的香港,它充满血肉,充满对立和矛盾地生长着。

  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精神分裂成两层的韩素音由此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如涅槃的凤凰一般较早获得了一种超越的眼光,那就是以宽容的胸怀,以文化交融的方式面对中国和世界。

  她所说的“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才能形成一种世界文明”的话语,已经在新的世纪得到越来越多的回应。

  “繁星满天,如同有人把细细的粉尘洒满了苍穹”。韩素音把一己的儿女情长和国家的微言大义如此巧妙地熔铸在一起,还有她面对悲惨和痛苦的时候,报以的淡定和温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